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章殺人容易善後很難

第124章

程世傑非常清楚,瀚鋼集團正是因為對於人才的重視,才從一個年產能僅僅五點八萬噸規模的小鋼廠發展成了現在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瀚鋼集團對於人才的重視,並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切切實實落到實處,比如說,只要過了試用期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可以享受副科級待遇,碩士研究生學歷的人才,享受正科級待遇,至於博士,則是直接享受副處級。

不僅僅是享受級別待遇,同時還享受福利住房待遇,並且定期聯合瀚海市的其他團體,比如市醫院、大學、各直屬單位的青年未婚男女,舉辦青年聯誼會,為未婚職工解決婚姻問題,假如這些人才有配偶,則提供對方戶籍、配偶工作、子女上學等問題。

從全方位解決人才的工作、生活、出行、住、娛樂活動。現在的振海城,其實只是相當於瀚鋼集團的大學生社群,對於方以智、陳子龍以及宋應星等人,都是才華橫溢的人才,程世傑為了留住他們,盡一切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只要要求不太過分,程世傑都會極力滿足,別說陳子龍只是為了給徐光啟出冊,就算是給要幾個建奴娘們,程世傑也會組織一個特別行動隊,深入遼東,把建奴娘們抓過來。

但是,程世傑的原則問題是不會讓步的,就像劉青松等人的問題,如果是蔣時中等人不是秀才,而是普通百姓,程世傑肯定會公事公辦,因為在寧海軍將士面前,普通是弱勢群體,就算是百姓辱罵了寧海軍士兵,但是軍人卻不能武力對付百姓,這是原則問題。

當然,程世傑也是典型的雙標。

他可以滿足陳子龍等人這些人才物質上的需求,也可以滿足他們面子上的需求,但是絕對不跪著求,因為下跪,意味著失去尊嚴。

專門撥款給徐光啟出書,而且是用最好紙,最好的墨,用最好的工匠裝裱,陳子龍非常滿意程世傑的態度。

在忙活完這些事情的時候,陳子龍與方以智返回了振海城。程世傑則是接到了彙報,楊青雲這個太醫的兒子來到了遼南。

“太醫啊!”

程世傑有些遺憾,中醫是越老越值錢,一把鬍子坐在診臺前,先不說技術怎麼樣,那一把鬍子就有安撫人心的作用。楊青雲雖然是深得其父的真傳,學醫二十餘年,可惜,三十多歲的他,對於中醫而言,太年輕了。

程世傑其實一直想要推廣醫學,明代的醫術水平與後世沒有辦法相比,他的野戰醫院裡現如今還沒有可以鎮場子的專家。

寧海軍野戰醫院的院長叫羅同,他能成為院長,因為他是登州衛左千戶所原來的兩名郎中之一。另外一名則是擅長治療跌打損傷的許文道,對了,可以說現在的許文道已經成為了寧海軍最擅長醫治外傷的專家,他還是砍手砍腳的最高記錄保持者,在二月份倒春寒的時候,他親手就砍了二百多雙手腳。

“大帥,這個楊青雲只怕會留一手!”

周延棟笑了笑道:“留一手的也就是為了子孫後代都有口飯吃,這要是子孫後代都沒了,手藝就不再是養家餬口,而是招災惹禍,放心,只要把人交給我,我有的是辦法。”

在登州衛左千所的時候,周延棟就是有名的厚道人。說周延棟厚道,但是他卻不迂腐,要不然他也不可能跟上程世傑的腳步。

現如今,程世傑對外打仗,而周延棟負責除軍隊以外的幾乎所有工廠、屯田事物,在最初寧海軍剛剛成立的時候,人數少,事情少,還好的。

可是現在寧海軍這麼多人,人數一多,素質肯定也是良莠不齊,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腹黑的協守,要不然是鎮不住局面的。

如果那些有幾分能耐的人,願意把技術拿出來,為寧海軍的發展盡一份力,那麼寧海軍也不會虧待他們,別的不說,一個幾百畝地的永業田,足夠交換那些手藝人的秘密。

寧海軍的火藥配方是最合理的,威力也是最大的,比朝廷的火藥質量更好,這個火藥配方原本屬於煙花工作陳一鳴。

寧海軍鍊鋼熱處理的雙液蘸火工藝,則是來自一名叫胡老實世代鐵匠。

如果不同意,那也很簡單,周延棟有的是辦法逼人就範,誰要是以為程世傑是無私奉獻的冤大頭,那可就太天真了。

程世傑雖然在遼南開設了金州書院,他為幾千名學生提供免費的午餐和早餐,提供免費的衣服,免學費,那是為了將來有人才可以使用。

他為流民提供住所,提供衣服,提供食物,那是為了可以擁有更多的人來屯田,擁有更多的人為他的工廠工作。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真的不能細琢磨,細琢磨到處都是陷阱和陰謀

程世傑道:“也別太過分,只要踏踏實實做事,該給的好處要給足,就算是那啥,事後也要給足補償,只要讓人看到咱們的誠意,沒誰會跟錢過不去。”

程世傑知道人無完人,不給周延棟立下太多的條條框框,要不然這個工作就沒法做了。

“放心吧,大帥,一般的手藝,咱們犯不上做惡人。”

周延棟笑道:“上個月過來宋五嫂,北直隸地界紡織界的手藝遠近聞名,到了咱們遼南,她那點手藝還敢拿喬做大,結果我就讓人帶去紡織廠,回頭就老實了,踏踏實實當個技術員,一句怪話也不敢說。”

周延棟還是得意,類似宋五嫂這種人,就是以為靠著手藝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都是井底之蛙,她那點手藝,放在工業時代啥都不算。

要說工業時代受到衝擊力最大的,就是宋五嫂這樣的手藝人。工業時代以前,像宋五嫂這樣的人可能掌握了一個某種不為人知的配方,然後就能吃一輩子,甚至幾輩子吃下去。

工業時代都是規模化生產,以前的手工作坊,要找什麼東西都要東家親力親為,還要防備著被人看出門道,連實驗改進都不敢,守著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也確實是能養活一家老小。

工業時代對手工作坊的優勢不需要強調,不管是尋找材料,還是改進工藝流程,又或者是材料配方,都是由專人負責的,在這種工業化生產的實踐中,個人的天份再高,也抵不過團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