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祥瑞1,什麼是-愛的打賞!
……
在子貢開始貨殖後,往日最多繞著成鄉牆垣巡邏的輕騎士也有了新工作,那就是作為商隊的扈衛。
子貢在下宮花費數千石糧食,也就換回了七八十頭牛馬,但趙無恤還嫌不足,因為這隻能解燃眉之急。成鄉三萬畝土地,按照五百畝分配一耕牛、耕馬來算,剛好夠用。但此外還要加上用來拉車運貨的,用來拉磨出產麥粉的,起碼還要百餘頭才行。
剩餘的幾千石粟米,被趙無恤分成了幾個部分。
首先,要將之前讓國野民眾幫忙修建匠作坊的賒債還了。老聃曾言:“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在成邑,趙無恤必須保持一個言出必行的君子形象,才能驅使民眾做更多的改變。
兩百兵卒,和那些勤勉和技術好的百工之人也有粟米甚至麥粉補貼,好讓他們在訓練或做工時激發出更大的積極性。
隨後,他又給每裡六十歲以上老人,以及在計吏僑所教授的學童們,每人都發放了部分口糧。
贍養孤寡老弱,推行禮樂教化,一向是評判鄉宰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這年頭,名聲是很重要的,和預料中的一樣,趙無恤收穫了一片頌揚之聲,如今的成鄉,除了少數人以外,基本是鐵桶一塊。
而趙無恤最重視的一項,還是鼓勵生育,他在去歲建議趙鞅取消殉葬制度,就是為了不將每年千餘人口消耗在無助於現實的喪葬上。
人口,是這個時代決定邦國存亡和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人口多,則軍賦多,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在歷史上,宗周的興亡,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口的增減息息相關。
周初時,文王、武王以周原國人為基礎,組建了“週六師”,一師2500人,六師也只有一萬五千虎賁。靠著他們,周人竟能橫掃天下,連續攻滅了密須、黎、崇等國,降服蜀等西南八國。之後揮師東進,牧野之戰,僅僅花了一天時間,就滅亡了大邑商!
但周人作為後起的部族,比起繁衍更旺盛的殷人來說,人口只有其十分之一。繼承了文、武大業的周文公,便又將殷商遺民組建為“殷八師”。在隨後三監之亂中,殺武庚,破東夷,殘奄、姑蒲,立下奇功。
但隨著大分封,這些頗具戰鬥力的殷八師被分賜衛、魯、燕等諸侯,分散於東方各地。
而周室王畿(ji)內部的土地和人口也在百年間不斷分割給貴族,王室掌控的井田和國人越來越少,六師的數量和戰鬥力不斷下滑。終於,到了周昭王時,在南征時於漢水之濱被荊蠻襲擊,全軍覆沒!
從此以後,周室開始依仗於封邑主和諸侯的軍隊開平叛、征服,或者抵禦戎狄入侵。雖然到了厲王、宣王之世,又開闢南方漢陽之地,分封諸姬,利用他們的貢賦組建了“南國之師”,勉強維持局面,實現了“宣王中興”。
但在千畝之戰中,“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喪南國之師”。
趙造父的六世孫,趙奄父也參與了那一戰,他繼承了家族的傳統職位,作為周宣王的御者,在王師大敗之時,驅車載宣王脫困。
千畝之戰後,宗周再無可用之兵。面對騷擾涇渭流域越來越頻繁的犬戎,以及漸漸不安分的東方諸侯,周宣王不得不“料民於太原”,希望以大索戶口的方式,對國人嚴加控制,但無濟於事,反而激起了國人厭惡。
也許是在千畝之戰中的見聞,讓敏感的趙奄父預感到了大難將至,“王室多故,姬周將卑,戎、狄必昌”,於是他的兒子叔帶,就脫離了王室,迅速投靠了在晉文侯治理下,欣欣向榮的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