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那場綿上狩獵已經過去了半旬,這幾天裡,趙無恤的日子過得……很充實?
或許是姑布子卿說了些什麼,又或者是那頭白色麋鹿的緣故,趙鞅對無恤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似乎是終於想起了作為父親的職責,開始關心起無恤的……學習成績?
他一關心,趙無恤這些天才惡補的那些假把式就統統漏了餡,一旦禮儀複雜,或是超出了趙氏家史的詩書典故,他就一問三不知。
趙鞅在考校過無恤幾番後,那是又氣又慚愧。氣在此子不學無術,讓他剛生出的傳嫡心思又被澆了瓢涼水,幾乎熄了火。慚愧則是因為這種局面,也是由於他做父親的長期忽視而出現的。
所以,不管出於什麼心理,在回到趙氏之宮後,無恤還沒來得及得到他期待的諸多獎賞,先被趙鞅安排了幾個家師,傳授他君子六藝。
趙鞅的性格大概是,孩子的教育,要麼就直接不管,可一旦上了心,就力求做到極致!
於是趙無恤的三位六藝老師,都是趙氏下宮裡百裡挑一的高人。
其中,教授禮、樂的老師是一位名叫師高的盲眼樂師,他是下宮樂官之首,指揮著數十人的龐大鐘罄團隊。他還順便當著趙氏的禮儀顧問,碰上祭祀或燕饗時一些生僻古老的儀式操辦不下來,家主趙鞅還非得向師高請教。
他見到趙無恤的第一句話就是:“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就是規矩,不同階層不同人的生活方式,這一鏈條維持了現行的封建秩序,春秋晚期禮樂雖然有所下移,卻沒有被廢棄。
非得等到戰國亂世和秦末起義,軍功封爵,庶民英雄輩出,將整個秩序揉碎了打爛了再和水重塑,三代以降的世卿時代才宣告終結,開始了布衣卿相的中華第一帝國。
晉國的禮儀和原先的周室舊禮已經大不相同,可在現代人看來依然是複雜無比。
師高盲雖盲,但他卻能透過聲音,清楚地知道趙無恤的任何動作。在演練時,一旦有做錯,趙鞅賜予他的那根節杖就毫不留情地抽了過來,打得趙無恤直咧嘴。
“老師,你其實是看得見我的動作麼?”
“老朽雖然肉眼瞎了,但心眼還睜著。”師高的回答永遠是這句話。
不過幾天下來,無恤捱打次數越來越少,學習重點開始轉向貴族交際必須熟悉背誦的詩。
師高又說了:“不學詩,無以言。”
比起枯燥的禮儀,無恤前世就很喜歡這些古典的詩篇,聽師高用抑揚頓挫的男高音來吟誦《蒹葭》《七月》等,的確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比帕瓦羅蒂等西方歌唱家在臺上幹吼有意境多了。
不過時間一長,他也發現,師高其實是個很藝術化的老文藝青年。這位老文青在動情時會摔琴長嘯而去,留下無恤一人回味這跨越了兩千年的繞樑餘音。
真想錄下來讓後世的中國人聽聽這詩經古韻啊……
但外行聽熱鬧是一回事,要精通樂律則是另一回事。前世就沒多少音樂細胞的無恤,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是把春秋時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分清楚了,並榮幸地得到了師高“對牛彈琴”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