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趙無恤坐於位於闞城外數里的武卒大帳之內,聚精會神地聽著軍中計吏彙報這半月擊賊的繳獲。
“中都之戰擊潰敵眾四千,其中有390具首級,陸續俘獲賊眾800人,有1200人南逃與盜蹠匯合,其餘盡數失散,所獲的錢帛、糧食已經按照大夫的吩咐,轉交給了主持中都政事的宰我。”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趙無恤在魯城吃相不太好看,藉口剿盜將城西武庫幾乎搬光了。對中都,他的手段則溫和很多,利用宰予遠端遙控,作為自己勢力範圍的東部前哨即可。
“夜襲之戰斬首110級,俘虜83人。”
“闞城追擊之戰共斬首680級,俘虜290人,所獲財物有粟米兩千石,錢帛十餘箱,相當於甄邑一年的稅收了。此外還有被擄掠的婦人近百,敢問司寇,應該如何處置?”
隨軍計吏是計僑門下學得最好的學生竇平,他是成鄉竇彭祖的兒子,唸完之後合上了簡冊,面帶難色。
這個毛頭小夥的確沒有處理這種事情的經驗,趙無恤自然也沒,不過他思索片刻後便道:“若她們籍貫是闞城和中都的,就交予當地官吏送其歸家,若籍貫是鄆城等地的,或者已經被盜寇破家的,那就帶回去安置罷。”
“俘虜也要妥善管理好,這些人在從賊前也是活不下去的民眾,但為盜後大概什麼都幹過。殺過人的和沒殺過人的要區分開來,這將決定他們未來是做幾年隸臣,還是十年。”
鄆城先被陽虎的黨羽叔孫志的苛政壓榨,其後又遭到盜寇劫掠,人口損失不小,這些俘虜,趙無恤打算統統帶去鄆城作為隸臣開墾土地,也算是贖罪了……
武卒這次作戰也有不少損傷,前後死了五六十,傷者近百,都得加以撫卹。傷亡的三分之一主要是發生在南湖邊上那一戰,誰能料到緯二路護主的盜寇戰鬥力竟然如此之強,盜蹠之徒還真是不能小視!
竇平還將各個卒的戰績報了上來,中都之戰表現最好的是穆夏為首的劍盾右卒,夜襲之戰擲矛卒當為第一,追擊的首功之臣則是騎兵卒。
這種各兵種平衡發展的態勢讓趙無恤比較安心,但他寄予厚望的矛兵卻表現平平。無恤覺得這是缺了一個主心骨,須得想辦法注入點新鮮血液,有一個靠得住,能成為中流砥柱的軍官才行。
無恤心裡其實是有個人選的,可惜他在武卒裡資歷太淺,而且因為背影關係,也不能完全放心地使用,只能緩一緩。
在算了算收穫和損失後,趙無恤便開始連夜寫了份簡牘。
他在送去中都的捷報裡統共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向魯侯報捷。
趙無恤在簡牘開頭寫道:“下臣趙無恤再拜言,剿盜大勝,闞城之圍已解,先君陵寢安好!”
他將戰爭的經過簡略地寫了一遍,把過程描述得驚心動魄,以突出武卒的功勞之大,付出之多。若無武卒,則盜寇必將橫行魯國,若無武卒,則社稷宗廟不保。
第二件則是訴苦告狀。
趙無恤大談武卒是此次剿寇的絕對主力,同時強調他以小司寇的名義號召鄰近的各位邑大夫、宰、司馬前來馳援,孰料只有高魚大夫響應。這次之所以沒有完勝,盜蹠之所以逃脫,罪責全在消極剿寇的大夫和邑吏們身上,與他趙無恤無關。
如此一來,趙無恤就把鍋甩到別人身上去了,盜蹠回到大野澤後,若是小心蟄伏還好,可一旦再次出擊劫掠攻邑,魯侯和季氏、孟氏慌亂起來要清算的,就是這些個不助鄰的城邑。
自此以後,只要北有齊國、陽虎,東有費邑公山不狃,南有盜蹠。魯城的大人物們對數年來唯一一個有能力將盜蹠打跑擊潰的大夫趙無恤,只能繼續倚重下去。
第三件,則是順著前文的鋪墊,開始給有功之士請功。
魯國雖然卿大夫乃至於陪臣專權,但爵位還沒有完全亂套,非得魯侯蓋個戳子才算完事,才算合乎禮法。而魯侯也一向配合,只要過分不超出規格的,基本都會一一同意。
趙無恤如今是中大夫,也能吆喝起一師之眾,他打算讓幾個手下水漲船高,得到應有的獎勵。
心中先思量好了虞喜、穆夏、田賁三名此次剿盜作戰最大功臣的職位,還有有守境之功的虎會的賞賜後,趙無恤又想起了冉求。
四人都有獎勵,那冉求該如何賞呢?
冉求這次負責管轄從曲阜城西征召來的那四百國人,以及他的鄆城流民卒班底,雖然頂著卒長的名頭,卻幹著旅帥的事情,總的來看,還幹得挺不錯!
趙無恤本以為會拖後腿的這五百人在冉求“愛兵如子”的激勵下咬牙堅持著,他們在中都之戰時拾遺補漏,也有不少斬獲,一路上護送輜重沒有遺失。而盜蹠夜襲的那一晚,冉求更是充當了趙無恤副手,進行廟算料敵,無論是紮營之法,還是應對之策都很有見地,這是其餘幾人無法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