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桃丘時,趙無恤舉目眺望四野,卻見杉松茂盛,半山腰不時有林木隨著呼喊轟然倒地,他還遙遙聽見那邊傳來本地方言的踏歌聲。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無恤問道:“他們在唱什麼?”
隨行在側的冉求豎起耳朵聽了一會說道:“是《豳風》中的一首。”
《豳風》也就是魯風,是周公舊邦和東征魯地後這些地區的詩篇,其大意是:貴人們使我斧破折,又使我斨缺殘。周公率軍東征,東方四國貴族無不心驚膽戰。與先前的領主不同,周公哀憐吾等這些平民,這是多麼的仁賢。
無恤問道:“民眾是在抱怨我徵召他們來開路採礦?”
“應該不是,按照司寇囑咐,這些在農忙前徵召來的民眾,都是付給糧食作為工錢的。他們抱怨的應該是前須句大夫罷,那會山林水澤都是大夫所有,進山開礦還要自帶糧秣衣物,一不小心死在深山裡也沒有補償。”
趙無恤笑道:“子有到須句也不過半月,做的也是司馬的武職,卻把這些都打聽清楚了,真是難得。”
現在已經是一月末,在張孟談的統籌下,在計僑的規劃下,勸農使樊須如春風拂地,到處推廣代田法,發放耕牛和農具。
監察吏闞止緊隨其後,他板著臉巡查各邑,將那些敢於造次,剋扣邑寺分發的耕牛、農具、種子的官吏和氏族一掃而盡。所以西魯今年春耕進行的十分順利,基本都在最適宜的時間展開。
農忙要從立春持續到春分,在此期間不能隨意徵發勞役,所以無恤便調了五六百餘齊人俘虜北上桃丘,伐木開山。
桃丘位於郿邑和須句的交界處,先前屬於須句大夫管轄,但在決定須句歸屬的會面裡,趙無恤好說歹說,總算讓三桓做出了讓步,於是便劃為無恤的私產。
以春秋這點可憐巴巴的鐵產量,三桓尚未對這種冶煉鑄造困難的“惡金”引以重視。而冉求在火速上任須句司馬後,自然知道這次卓拔是誰的意思,他還是唯趙無恤的馬首是瞻。
遠在魯城的孔子聽說西魯的這些舉動後,有些不太高興,他還寫了份紙信讓公西赤轉交,勸誡趙無恤。
“孟春之月,掩埋骨骸,這點小司寇做的很好。但這個月還需要禁止砍伐樹木,毋聚大眾,毋置城郭,因為四時有別,這些都是夏秋農閒才能做的事情。孟春如果施行夏秋的政令,就會導致雨水不時,草木蚤落,驟風暴雨時至,藜、莠、蓬、蒿這些野草旺盛,並導致在民眾中流行瘟疫,還望司寇察之……”
恐嚇?還是多慮?
最後,趙無恤回了一封措辭謙遜的信件,說自己部署進山伐木,而是開闢一條道路而已,絕無濫用勞役之舉。但實際上,他並未理會孔子的建議,因為開礦鍊鐵之事要乘早做,到了二月份春雨降下就無法實行了,不乘著天氣晴朗儲存些礦石,何時才能做出鐵質農具?
至於按照四季節氣來施政的傳統,如今也不止他一個人破壞,以小恩小惠安撫好民眾的情緒就行。
於是乎,到了一月末時,桃丘鐵礦便開始運作起來了。
……
“據說天下有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可據小人所知,魯國內僅有三四處大礦,桃丘就是其一。”
前來出迎的礦匠名為曹邴,也不知是東夷遺種還是曹國公族分支,總之這個乾瘦精壯的中年國人是魯國內為數不多的冶鐵之人,而且兼顧搜礦開礦的才幹。
曹邴滔滔不絕地說道:“俗言道,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則下有鐵,這整個桃丘,就是一座大的鐵山。”
來到這裡後,趙無恤才知道,桃丘其實沒有桃,是因為當地岩石土壤的顏色是桃紅的赭色而得名。前世好歹學過點化學的他記得,這應該是五氧化二鐵的顏色,鐵礦石的顏色,滿目所見的硃紅紋路,便是礦苗。
無恤不知道的是,這周圍到了漢代歸東平國管轄,還是全國四十八處鐵官之一,如今魯國境內,還有泰山一線,曲阜附近等幾處鐵礦,那些地方趙無恤暫時無法插手。
他們在曹邴的引導下先到丘陵上看了看採礦的地點,大多是些淺層的礦地,因為開採有限,還足夠挖好幾年吧。就近徵召的民眾就負責監督、修路,開礦的苦活主要由齊人俘虜做。
挖出沾滿泥土的鐵礦石後,又用騾、馬等以筐運到溪流處清洗,再順著下坡路送到工坊處。
本來在春秋之時,管理山澤的官吏為虞人,各處虞人又隸屬於大司空。但趙無恤既然將此地劃為自己私產,便新設立了一個官署,名為鐵官,負責開礦冶煉事項,以曹邴為鐵官吏。
冶鐵作坊自然不能建在崎嶇不平的丘陵上,而是依山臨水,坐落在一大片凹陷的空地間,這裡周圍被丘陵林木環繞,往西面不遠處,就是能行舟船的濟水河。
這裡在先前有過一定的開發,但原本區域狹小,每年出鐵不過一鼓。在無恤的意志下,如今已被推倒土牆重建。
新的工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貯礦場,開春後陸續運來的紅色原礦堆積成山,齊人俘虜在武卒的看管下,正在用簡陋的石砧、石夯諸物把整塊的礦石打碾成碎塊,變為可以入爐的碎礦。
讓無恤有些憂心的是,這些鐵礦石的含鐵量大概不高,這也是中國境內鐵礦的通病。
其次是一個貯木、炭的府庫,這是鍊鐵必須的燃料。
正所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孟夏之月,無伐大樹;季夏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仲冬之月,日短至,則伐木取竹”。一些常識性的四時為政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春天的木材溼潤,的確不太好燒,所以趙無恤在信裡也未對孔子說謊,府庫裡面堆放的多是去歲冬日時砍伐的松竹之木。
繼續往裡走,就到了桃丘的作坊裡佔地最大的冶煉場,就無恤所見,這裡的規格和制度完全是山寨各地較普遍的青銅冶煉工坊的,找來的技術工匠也盡是廩丘的那六種“攻金之匠”,放眼九州,想尋個對冶鐵有經驗的工匠何其難也?
對大多數人來說,冶鐵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包括曹邴在內,工匠們純粹複製冶煉青銅的各種設施和燃料很難製出鐵來,這也是春秋之世鐵產量極低,也不被重視的緣故。
無恤無奈之下,只能外行指揮內行,做些大膽建議了。
……
“我覺著,鼓風的鼓囊要夠力道,鼓風要快,冶煉的爐子要儘量高些,密閉也要更好些,煉出鐵來後,不能只靠鑄造,要反覆鍛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