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馬蹄鐵和環首刀的效果都不錯。”
坐鎮後軍,趙無恤看著敵方右軍在錘砧戰術下分崩離析,對旁邊的人說道。
因為要修補受損兵器,同時記錄新武器的效能和改進方案,隨軍的鐵官曹邴恭順地說道:“多虧了莫邪,才能讓此神兵利器在軍中得到使用!將士莫不以擁有一柄環首刀為傲。”
趙無恤無奈地搖了搖頭:“花了一整年時間,高爐徹夜不熄,也不過鍛出了千口鐵刀,暫時只能供應給騎兵們使用。”他畢竟只有一個魯地,比不上後世孫吳一年時間就鍛刀萬口的手筆。
桃丘的鐵工坊已經開張三年多了,先前一直主攻鑄造鐵質農具,在武器方面遲遲沒有進展。直到一年前莫邪到來後,她獻上了傳承自歐冶子、干將的冶鐵之法,才讓鐵的質量和產量大為提升。
所以雖然莫邪取代了曹邴氏的地位,雖然她是一個吳越女子,他卻不敢有什麼怨言。
因為趙大將軍曾公開明言過,有莫邪一人,便能抵得上徒卒萬人!
先前東趙軍隊一直只使用青銅武器,這就像僅有一隻腳的人一般,獨木難支。而鐵的供應,終於讓魯國軍工能雙腳落地,許多新發明陸續被打造出來。
比如說,馬蹄鐵。
原本馬的蹄子由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是一層是堅硬的角質,稱之為馬掌。馬掌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一旦長途跋涉,很容易脫落,影響馬的健康和作戰能力。
對於騎兵和駕車的御者,這一直是個大難題,還是趙無恤想出了主意,那就是釘馬掌。蹄狀的馬蹄鐵用的是耐磨的生鐵鑄造成型,不僅能能保護馬蹄,延緩馬掌磨損,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三百年後才由羅馬人發明的東西,就這樣提前出現在春秋時代。
最先得到這一待遇的是戰馬,此次趙氏輕騎西來,馬匹的損耗小到了個位數,最大程度儲存了力量,故而才能登岸後一天便能投入戰鬥。
有了莫邪的技術,有了趙無恤正確的指路,魯國已經開始跑步進入是鐵器時代。蓬勃興起的冶鐵業將武卒鑄成這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
除了內行人極為稱道,外行人卻不明所以的馬蹄鐵,桃丘更加出名的,還是那種新式的鐵質武器。
……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至此之時,當以鐵為兵!”這是一年前,趙無恤否定了桃丘大量鍛造鐵劍的計劃,轉而畫下“環首刀”形制後說的話。
他記得很清楚,環首刀是漢軍發展出一支強大騎兵的利器,這種東西其實殷周春秋便有,只是由青銅鑄造。由於青銅本身效能的限制,註定了近身兵器只能以擊刺為主,劈砍則容易導致武器的斷毀,所以青銅刀形制很小,只做削割皮革之用,無法用於實戰。這種小刀在燕、齊廣泛使用,還被齊人按照這形狀變成了貨幣“齊刀”。
但到了戰國時代,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便催生出長達三四尺的鐵刀。所以趙無恤這一指點,倒不算太超前於時代,只是讓鐵工坊提前走了正確的道路而已。
因為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便因此得名。刀莖環首一體鍛造,然後與刀身用嵌焊的方式連線,再用目釘加固,裝上木柄。刀的刃部以黑心的可鍛鐵反覆折迭鍛打達,少者十餘次,多者二三十次,然後放入動物油中淬火加固。這是哪一千口刀的標準配置,至於像趙無恤手裡這把”百鍛“的干將劍,尚無法普及開來。
最初拿到武器時,騎兵們尚有疑慮,但作為騎兵作戰的行家裡手,發明了鴉兵散星陣和錘砧戰術的無恤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劍由於雙面開刃而不利於馬上作戰、不利於劈砍、易折斷,這在突騎的近身戰鬥中非常不利。而這種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騎弓和鐵戟的長短程配合,能大大加強騎兵的攻擊力!”
這次牧野之戰,是環首刀第一次運用在與強敵交錯廝殺的戰場上,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具有構造上的優勢,它不像雙刃長劍一樣容易折斷,可以由騎兵單手持握,使用技巧也較快熟練。
在高速衝鋒中刀尖斜指前方,能輕易劃開敵人的喉嚨,駐馬後一抬手,一劈斬,血花濺起,就能讓敵人失去戰鬥力。環首刀刃長達三尺半,縱然不小心滾落下馬,對上邯鄲兵普遍的二尺青銅劍,簡直是摧枯拉朽的存在。
就像當年師尚父以雁行車乘致師,引發了商卒嘯亂一般,當趙氏數百騎兵手持鋒利的刀刃般突破邯鄲師左翼後,坐鎮右翼指揮的邯鄲稷徹底驚呆了……
……
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
雖然祖先是趙氏一員,但從很小時候起,邯鄲稷便只將中行氏的表兄當做兄弟,待趙氏大宗子弟卻如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