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乃許文公之後,但其宗族流落楚國已數百年,早已家道中落,到他這一代無封地,僅僅承襲小吏之職。但此人頗有治民之才,於是從一區區里閭之長,成為鄉邑之長,再為申縣文吏,輔佐申公治申,同時申公還給了他一個職責,那就是整理王子朝從周室帶來的文書典籍。”
隨著計然的徐徐道來,文種此人的形象和特點躍然於子貢腦中。
原來,王子朝於七年前遇刺而亡,其部眾星散,連隨他入楚的老聃也不知所終,那些從成周帶來的海量典籍便在宛城堆積如山,無人打理。楚人的文化雖然在慢慢提升,可讀那些典籍卻也如看天書,能識者不多,文種亦然,所以最初進展極為緩慢,他只能四處尋訪能人異士協助。
”文種聽說,在申縣一處叫三戶的地方,有個年輕的寒士行為怪誕,不合時俗,還經常裝瘋賣傻,就派了一個小吏前去探訪。小吏回來,稟報說這的確是個瘋子,名為范蠡,常飲酒後對月慨嘆,吟誦一首詩。“
不待子貢發問,計然便率先頌唱起來:”園有桃,其實之餚。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
”子貢乃孔子高徒,定然知道這詩說的是什麼?“
子貢頷首:”乃懷才不遇,士人憂己之詩,此人恐非癲狂,而是心中苦悶計程車。“
”楚國自有國情在此,有才幹不能發揮,佯狂裝瘋計程車人何其多也,老夫就認識不少,所以並不以為奇怪,文種見多識廣,自然也知道這類人往往內心有獨特的見解,並且不會把別人的嘲笑放在心上。於是他便親自去拜訪。但范蠡卻屢次迴避,然而文種每月必去,每次去必留禮物……”
子貢笑道:“倒是和主君訪先生差不多。”
計然微微一拜,說道:“於是范蠡無奈。只能與文種相見,文種不嫌棄他是白身,形容邋遢,待他十分親切,執手相談。他見范蠡果然談吐不凡。一問才知,果然是北上新鄭、陶丘遊歷過的。於是,就勸他不要裝狂,而是與自己一同整理王子朝遺留的那些典籍文書。”
“兩人這一整理便足足有四年,直到老夫兩年前南下楚國時,才助他們完成了最後一部分。抄錄成楚國鳥篆文字,獻給申公,又遞送到郢都交予楚王過目,楚王大喜,讓文種做了宛令。范蠡為其佐吏。”
子貢道:“人才終於得到任用,這是好事。”
計然卻冷笑著反問道:”子貢做一個令吏就能滿足了?“
子貢默然,捫心自問,過去或許會滿足,可現如今,他雖然只是一個行人,卻能將諸侯伯子,卿士大夫們玩弄於股掌之中,區區一令吏,怎麼可能會放在心上?
計然繼續說道:“文種在幾年間閱書近萬卷。范蠡更是得了老夫的傳授……”
子貢驚訝:“原來范蠡是先生的高徒。”他同時也想到,看來私學授業的不止夫子一家,只是再無人像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了。
計然頷首認可:“不錯,范蠡便是我的傳人。”
子貢眼前一亮:“既然能得到先生賞識。定非凡俗之輩,容我無禮地問一句,比之先生,不知范蠡、文種才幹如何?”
計然伸出了一根手指:“范蠡文種,得其一,可以興國。”
又伸出了第二根:“若得其二……”
“則主君可以求伯!”
……
求伯。天子致伯,為諸侯霸主……這是春秋國君們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標,至今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真正做到過,而楚莊王,則是有其實而無其名。
子貢對計然的誇讚十分驚訝,雖然他心裡有些不以為然,有些保留意見,但還是任由計然繼續吹下去。
畢竟是他的弟子……同時子貢也想到,自家夫子在推薦師兄弟們時,也常常是讚不絕口,雖然最後都會謙虛一句“不知其仁也”。
“隨著學識和才幹的增長,范蠡和文種的志向也隨之提高,一個宛令,一個每日領升斗之糧的佐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