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4章 石渠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陳風.澤陂》

鄴城雖非南方陳國,但這時代北方氣候尚溫,也是能長荷花的。子夏等人過了學宮的正門後,卻見漳水之畔,一道石欄杆圍起了數畝的半月形小湖,蓮葉覆蓋了半個湖面,清風徐徐,碧綠的荷葉竟也波浪起伏起來。

這是公輸班等匠人引漳河之水,在臨漳學宮正大門處營造了一個“泮池”,取的是詩中“思樂泮水,薄採其芹”之意,本來這半圓形的泮池得諸侯之學才能營造,但臨漳學宮名義上正是晉國的公立之學,所以挖了這個池子,也沒人能說不合禮。

過了泮池,再登上一座矮矮的小丘,就是學宮的主體了。

朝陽清麗的光線之下,一條寬敞的石板大道旁是青綠的草甸,草甸上隔一段距離便栽著幾株桃樹,上面桃實滿枝,巧妙地塗抹在小丘間,典致到了極點。

腳下的石板未經琢磨,上面坑突不平剛好可以防滑,子夏看著草坡上方那片並不高大卻綿延不知多少間的黑白雙色的學宮建築,不禁有些出神。白牆青瓦,屋脊枋梁繪卷草雲紋,整體風格清朗大方。

“真不愧是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少年老成的子夏看到這場景,也由衷讚歎。

走到山門前,門額“臨漳學宮”的匾額則為趙上卿親筆字跡,好在趙無恤自知字醜,這幾年可沒少苦練筆墨,總算沒在題字時貽笑大方。

進入學宮後,人漸漸多了起來,不少布衣打扮計程車人在其走來走去,有些人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討論著什麼,有些人則在屋簷下倚欄背誦詩書,也有人坐在屋內裡埋頭苦讀……凡是穿著長袖深衣的學宮”先生“經過,學生們都會自覺的讓到一邊,躬身問好。

趙上卿對學宮聘請的先生採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大夫”,並“受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如周之萇弘、衛之遽伯玉、晉之史趙等,都是其中代表,也是學宮招攬士人的旗幟。

子夏沒有加入眾學生,他的目光,已經完全被學宮最大的建築吸引了。

……

耗費巨資營建的藏書館,建築高大,分為三層,每層有閣十二間,四周殿閣相望,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大氣盎然,稱之為“石渠閣“。

之所以叫石渠閣,是因為建築特點得名,巧匠公輸班在閣周圍以磨製石塊築成渠,渠中匯入水圍繞閣四周,對於防火防盜十分有利。這之後,趙卿又將本來該用在修建宮室的錢帛,轉而用於收集列國《春秋》,以及各種私家所藏的帛書、竹簡、甲骨,彙集於石渠閣,終於讓這裡成了藏書萬卷的知識聖地!

在這個知識尚未完全下移的時代,史書典籍就是知識的載體,誰掌握了書籍,誰就掌握了學術的話語權,誰就能成為吸引年輕士人的中心。

半年來,吸引列國士人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的,正是石渠閣,他們只求入閣一觀。然而臨漳學宮雖然來者不拒,但石渠閣卻有資格限制:惟趙氏之吏,亦或是在學宮登記,修習半年以上者方能入內觀書籍!

這道限制居心明顯,石渠閣和臨漳學宮本來就是趙無恤為了吸引人才才開辦的,想要獲取知識,就得先為趙氏服務,亦或是老老實實在學宮登記入學,熬上半年才行。

很不巧,子夏正好屬於前者,作為世代為趙氏服務的”卜者“傳人,更有家族長輩的介紹信,他完全有資格入閣一觀。

當然,也僅僅是能參觀三層樓中的第一層,第二層與第三層,需要更高的資歷才能上去。

脫下鞋履,只著足衣,子夏和來學宮參觀的蒙童們一起,跟著看守石渠閣的書吏入內。

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光明,石渠閣採光極好,雖然才建起沒幾個月,卻給人一種時間帶來的滄桑壓迫感,子夏略一沉默,整理衣著,斂神靜氣,邁步過檻走了進去。

一踏入裡面,就聞到了一股氣息:紙墨的氣息,知識的氣息。

一時間,他們彷彿置身於知識的海洋中,不但子夏痴了,那些蒙童更是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