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6章 螽斯

“七月正望,有螽自西北方霍太山來,蔽空如雲翳日,經銅鞮宮而去……”垂垂老矣的太史墨在書簡上記述下這些話,長嘆了口氣:“社稷將亡,必有災異啊……”

螽,也就是蝗蟲,這一年的初秋,不斷有人目擊到龐大的蝗群從太原南部的大滷澤一帶乘著北風起飛,向南撲去。他們被霍太山系一分為二,一批往西進入汾水流域,另一批則往上黨、長子一帶撲去。

靠北的銅鞮首先遭災,一時間作為晉國臨時都城的銅鞮小城像是下了一場蟲雨,城外的柳樹上、田間的粟穗上,還有街道上都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蝗蟲。

華夏人對於蝗災並不陌生,比如詩經裡就有一篇《螽斯》,魯春秋也記載過“初稅畝,冬,螽生……”

晉國蝗災的發源地基本都是湖澤,比如太原的大滷,河間的鉅鹿澤,這地方為蘆蕩地區,天氣忽溼忽旱,極利於蝗蟲繁殖,等蝗蟲大量繁殖兩三代後,地區容納不下,便會向外遷徙,引發蝗災。

一般而言,久旱必蝗,大旱之後常有蝗災,這是因為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於它們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

而且蝗災比旱災更加棘手,旱災只要等到降雨便能緩解。但是蝗災則不同,蝗蟲成群結隊,順著風和氣流遷徙飛舞,一日可行百里,根本來不及提前戒備。

其所到之處無不實行三光政策,因為蝗蟲多為雜食性,無所不吃,不僅為害農作物,雜草和木本植物的葉子都可以作為它的食料,它們經過的地方,草木無遺,禾穗和竹木葉都被啃食得乾乾淨淨,餓壞了的蝗蟲,甚至連牲畜的毛髮都能往嘴裡嚼……

就算是博學的史墨,也認為蝗災難於防治,他憂心忡忡,一旦蝗蟲肆虐成災,恐怕整個晉國將陷入數年的饑荒無法根治!

這次蝗災來勢洶洶,蟲群數量龐大,小小銅鞮縣可滿足不了它們的胃口,因為太行山系的阻隔,它們無法去往河北地區,於是蝗蟲繼續向南進發,目的地是韓魏的河東領地,還有趙氏的長子郡。

這下輪到魏氏的家史驚恐地記述了:“七月中,螽起北方,趨至河東,群飛絕汾水,墜新絳、安邑、曲沃,皆害稼……”

……

鹽氏之女做夢了,她夢到外面下起了瓢盆大雨,指尖大小的雨點猛地落下,打得屋頂也稀里嘩啦,連瓦礫在顫動……

她就在這個奇怪的夢裡皺著眉醒來,迷迷糊糊間就聽到她母親一聲慘叫。

“螽斯!螽斯!”

她從來沒聽母親喊這麼大聲過,嘶聲力竭,像是怯怯懦懦的小雀見到天敵而發出的悲鳴。

她連忙下榻,推門一瞧,頓時被眼前的情形驚呆了。

他們全家,還有鹽池邑全裡的人都出來了,都在仰頭望著天空。但哪裡還看得見天空,密密麻麻的蝗群就是天空,一個流動的、發出嗞嗞啦啦聲響的天空。

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但陽光被蝗蟲遮蔽了,朝陽像一隻爬滿了黑蒼蠅的大面餅。蝗群在天空隨風盤旋著,一忽兒下降,一忽兒上升,像黑色的旋風。

嘴碎的老婦在一起紡織或者洗衣的時候,常對她說起讓人毛骨悚然的描繪:“螽斯飛過何處,何處就如受了髡刑的人腦袋一般光禿禿的,一片草葉都不剩!”話雖如此,但鹽氏之女對蝗災仍有一種很深的距離感。

鹽氏之女生在一個好時代,二十多年來,河東都沒有遭過大的蝗災,至少她在的地方從未遇到。她所理解的蝗,是爬在草葉子上弱小的卑微蟲兒,人一腳下去,不知要踩死多少,她家的雞鴨也不知道吞食了多少,吃了蝗蟲後,還能長得肥,下蛋多。

這會兒,她似乎有點兒明白了,單個的蝗和成群的蝗不可相提並論,這蝗群要是落下來,可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