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陣春雨之後,三月的河東地區一片春意盎然,若非道旁樹木被剝掉的樹皮,根本看不出去年這裡曾鬧過旱災蝗災。
大河以東,韓原,這裡位於韓城近郊,西距大河二十五里,東距新絳百里,正好扼守在汾水北岸,是秦晉相爭的戰略要地,著名的韓之戰就發生在此。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親自率師伐晉,三戰全勝,並東渡黃河打到了韓城。九月十四日,秦、晉兩軍在韓原交戰,晉軍雖然英勇作戰,最後卻因為晉惠公脫離大部隊,被秦軍俘虜而失敗。那是春秋幾百年裡,為數不多的秦國能壓制晉國的時期。
今天,彷彿歷史重演,秦人再度打到了大河以東,只可惜他們已經呆不長了。
韓地廣闊的原野上,風和日麗,一支綿延數里的龐大軍隊,正沿著這條道路,腳步匆匆的行進著。
這支人馬萬餘的軍隊可謂旗號混雜,大軍的前軍是兩千輕裝行進的秦軍,擁有數以百計的戰車,少數騎兵盤旋左右。緊隨其後的是卻是披掛重甲的魏氏武卒,以及精神有些頹唐的普通魏兵,一邊走一邊回頭看著漸漸遠離的故土。但他們沒人有機會開小差,因為魏兵的家眷早在初春就被送到河西、秦國去了,而且斷後的也是一支車騎混雜的秦兵。
一直以來的敵人突然變成你的同袍,這種感覺很奇怪,秦魏兩軍談不上融洽,但好歹沒有兵戎相見,不過在這大軍後撤的緊要關頭,相互的提防依然不小。
除此之外,他們還留了千餘魏軍駐守韓城,以防後方追兵,有了以上種種準備,秦國禆將便覺得撤退無憂了。
換了常人,遇到敵人大軍在前,堅城在後,因為害怕被前後夾擊,肯定不敢猛追,誰料他們今日卻遇到了個不怕死的。
時間接近中午,秦國禆將和魏氏的呂行接到了斥候來報,說是在大軍背後數里,有一支敵軍正在銜尾追來……
”多少人?“禆將和呂行同時問道。
”兩三千。“
”騎兵?“
”有百餘輕騎,其餘均為步卒。“
”這不是來送死麼?“
秦國禆將笑了起來,但呂行卻沒有笑。
”趙氏眾將如穆夏者都用兵謹慎,就這麼越過韓邑,孤軍深入來追擊的,八成是田賁。“
秦國禆將笑不出來了:”莫非是革囊渡河,又雪夜下二絳的田賁?“
”正是!此人打起仗來孤注一擲,像不要命似的,此番不顧安危追擊,一定是因為趙氏大軍就在不遠外。“
秦國禆將收起了回頭配合韓城守軍吃掉這支趙軍的打算,點了點退道:”既然如此,吾等不要理他,加速前行就是。”
“那留在韓城的魏氏之兵怎麼辦?”呂行有些不滿,這次戰爭,魏氏做出的犧牲太大了。
秦國禆將卻不關心那些人的死活,說道:“你也知道趙氏大軍在後,不能耽擱,當此之時,只能壁虎斷尾,捨棄斷後的人了。再走兩個時辰就能到河邊,龍門雖然被燒,大河東岸卻還有不少船隻,吾等也帶了一些革囊,應該能順利渡河。“
多虧趙氏向秦人演示了這種讓軍隊快速渡河的方法,秦國禆將覺得,己方這次能逃出生天。
然而秦魏聯軍畢竟人多,還有一些沒來得及走的魏氏家眷隨行,輜重也有不少,漸漸地,後方那支趙軍進入了他們視野,雙方的距離還越來越近。
禆將不斷讓人去後陣眺望,敵軍已經進入三里之外,卻仍然沒有停下腳步的跡象。
他再度找來呂行,頗有些不自信地問道:“那田賁應該不敢貿然進攻罷,要知道,吾等的兵力是他的五倍!“
呂行憂慮地回頭看了看,想起那個人雪夜破新絳的銳氣,喃喃說道:”誰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