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緊緊攢著手中的信,王孫勝走出簡陋的城樓,眺望城外的楚軍大營。
“今楚地方四千裡,持戟二十萬,寡人僅帥左廣、宛、葉之師至伊洛,人發一石,便能葬送陸渾小城,以楚之強,汝之守卒弗能當……”
他那楚王叔叔在信中並非誇大,陸渾城其實沒高到能一覽眾山小的程度,只因山隘前四周都是平坦空曠的原野,王孫勝才能極目眺望遙遠的地平線。但不論望向何方,惟有焰火可見。營火如同墜落人間的繁星,覆蓋四野,組合成無窮無盡的星辰大海
王孫勝的手下最初還試圖數一數究竟有多少營火,以便判斷楚軍人數,可數了一會他們才發現,即便數到旭日東昇也數不完……
而陸渾城內的火光呢?與之相比,只是螢蟲尾端上的微弱光芒罷了。
星星豈能與太陽爭輝?楚王是這麼勸說他的,他在信中說上一輩人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王孫勝作為楚王之孫,祝融血脈,不應該再流離在外與母國為敵,不如以陸渾城歸順楚王,與他一起迴歸故土。楚王承諾,會一視同仁,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來看待……
“兒子?父親?”王孫勝不由攢緊書信,對於他那死去多年的父親,王孫勝的記憶是模糊的,因為那時候的他尚在襁褓之中,然而伍子胥對這段往事的描述聽得多了,王孫勝有時還是會在腦海裡自行拼湊出過往的光景:
他的父親因為不甘和野心,勾結晉國圖謀鄭國,被鄭軍攻破城邑,秘密處死,他母親也命喪於此,香消玉殞。
伍員緊緊抱著他,在當空皓月下逃離鄭國,在原野上一步步跋涉,足履被石子磨破了,衣裳被荊棘撕裂了。身後是楚國的箭矢在追,身前是未知的黑暗。王孫勝雖然少不更事,但也在這逃亡路上感受到了最初的恐懼,因為沒有母乳,他沒有力氣哭喊,只能緊緊縮在伍子胥懷裡,渾身顫抖。
在昭關下,青年的黑髮一夜之間化為白雪,而王孫勝也全靠他指尖的血滴,以及好不容易弄到的魚羹續命,等他們抵達吳國時,大人和孩子都憔悴得不成模樣了。
可以這麼說,伍子胥就像是他的乳母一樣,而到了吳國寄居後,他則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在被仇恨衝昏頭腦時,伍子胥會高聲怒吼,痛哭流涕,在研究陰謀時,他會草菅人命。他狠辣起來,連吳國人都很怕他,但他待王孫勝始終親切慈藹,喚他作“少主君”,有時則是更親切的“勝”,他的雙手撫過頭頂時猶如皮革般柔軟。他把王孫勝視為己出,親自教導他識字,請孫武教他兵法劍術,同時向他灌輸仇恨……
仇恨是他們活命的養料,是促使他們行動的前提,後來伍子胥幫助吳國破楚,燒郢都,鞭撻楚平王的屍體,算是報了家仇。但伍子胥卻沒把弱冠之年的王孫勝帶上,他不顧王孫勝的請求,將他一個人丟在了吳國。
即便是被複仇衝昏頭腦的伍子胥,也會排斥讓王孫勝與楚國為敵這個念頭。與伍子胥不同,他是羋姓熊氏,是楚王的直系孫子,這就註定了他不能參與到覆滅楚國的戰爭中,否則就算死了也難見祖先。
那是王孫勝第一次被獨自撇下,他憤怒地在院子後面的樹幹上揮舞長劍,斬得樹葉落滿庭院,他倒不是想對楚王一家做什麼,只是想回到讓他魂牽夢縈的楚地看看而已。
後來伍子胥載譽歸來時,王孫勝也沒有向他恭賀,伍氏一族的仇是報了,伍子胥從此能安心地輔佐吳國稱霸。但王孫勝卻不能,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在吳國沒有容身之地,只能用對鄭國的“仇恨”來麻醉自己。
所以在加入趙氏後,每次討伐鄭國,王孫勝總是最積極,可惜盜蹠屠殺鄭國五千俘虜時沒帶他,而是將他留在了這裡,留給了楚國大軍……
他又一次被撇下了,一種被拋棄的憤怒再度從他心中瀰漫出來。
現在,以寬容而聞名的楚王熊珍來了,他是王孫勝的親叔叔,一面展現武力,圍困陸渾,另一面又放下為王者的高傲,對他伸出了手。
早在吳國時,王孫勝就聽說過楚王的大度。
當初,楚王逃亡途中,在鄖地暫居。夜半時分,鄖地的大夫鬥懷懷恨楚王族滅鬥氏之仇,便磨刀霍霍,想殺了楚王,幸好被他的長兄鬥辛厲聲喝止,這才作罷。
這樣的一個人,就算後來立下了一些功勞,卻不足以抵消罪過,但楚王在復國之後,卻決定一視同仁,對鬥懷加以獎賞。令尹子西反對,曰“請舍懷。”楚王卻沒有計較鬥懷試圖弒君的舉動,說“大德滅小怨”,照樣賞之。
更過分的還有藍尹斖,這是楚王最為痛恨的人。當初在成臼渡口,藍尹斖置求渡心切的楚王於不顧,自行駕舟帶著家小遠遁而去。然而楚國重建後,楚王同樣放過了這個讓他咬牙切齒的人,沒要他性命。
這些舉動,或許是在效仿晉文公,晉文公放過曾追殺他的裡鳧須,讓晉國諸大夫放下心來,知道文公不會因為舊怨報復他們,楚王也想一改楚平王、囊瓦時代的苛政,建立一個嶄新的楚國,但至少能看出來,楚王有足夠的胸懷來原諒曾經嚴重傷害過他的人,更何況被他“奪了”王位的太子建子嗣呢?
“子為楚國王孫,祝融血脈,寡人會將汝視為己出,封之以土地百姓,策之以官爵珠玉……”他是這麼承諾的,以王孫勝道聽途說對楚王的瞭解看,這應該不是說說而已。
其實這是一個回到楚國的好機會。
魂牽夢縈的故鄉啊,那波濤浩淼的雲夢澤,那高聳入雲的章華臺,那篳路藍縷的荊山,那埋葬了歷代楚王的夷陵……
可是……
沒有腳步聲,身後的來人不知不覺靠近到他五步之內,直到王孫勝回頭時,才驚覺他的存在,也不知站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