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多秦、魏、鄭聯軍,背靠滔滔大河和他們的營地,布成一個正面寬度長達六里多的大陣。其中鄭軍一萬人在左,秦軍三萬五千人在中,魏氏一萬人在右……其中秦軍的三萬餘人又分成七個小陣。,互為犄角。
如此佈陣,正是盡起精銳,一決生死之意。
然而對面的趙軍可不是好相與的,八九萬大軍,每隻軍隊都攜帶著數不清的旌旗,遠遠望去,整個大河之北,旌旗密佈,戰雲蔽日,望之令人膽寒。
“勝方能歸!敗則死於此矣!”
與此同時,一個簡單的命令在秦人卒伍間傳遞著,子虎曉以大義,令秦人知道此時已是生死關頭,必須同舟同濟,方有生路
,這個簡單的命令一下子就攢緊了秦卒的心。
若要他們死,可以,但必須死在巍峨高聳的太華山,肥沃的秦川周原,渾濁分明的涇渭,牧草青青的隴右……而不是這異國他鄉的河東!
“拼了!”秦人這兩個月早就受夠了憋屈,此刻為了歸鄉,只能對統帥報以信任……
他們自然而然將目標對準了統帥令旗所指的方向。
敵軍包圍圈的東北面,是一處略微隆起的坡地,雖不算太高,卻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戰場的形勢,也便於各軍觀察中軍的旗令,趙無恤的玄鳥旗幟,就安置在那裡!
孤注一擲,斬將奪旗,在實力敵不過趙氏的時候,縱然渺茫,子虎自然而然要選擇最有希望的目標了。
他希望鄭軍幫他擋住西面的進攻,魏軍則防守東面,秦人奮力一擊,殺到趙無恤跟前,將他擒獲或斬殺。雖不知“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但子虎的判斷無疑的正確的。
秦軍耍了一個小花招,子虎派了數千秦卒列陣而行,目標是東南方向,在調動數支趙軍做出相應位移後,從這數千人背後又冒出來兩百乘戰車,連同五千兵卒,徑直朝東北方開去!
而趙軍,似乎是沒料到秦軍會向東北方向採取攻勢,一時間從北、西、東均有一支部隊出動,想要過來阻攔。
便在此時,又是數聲鼓聲響起,鄭軍、魏軍也相應向前行進,他們一左一右,掩護住了這支秦軍先鋒的側翼。
左右的趙師都被牽制住了,只剩下正面之敵,因為是車兵的緣故,這支前鋒部隊速度很快,三里的距離縮短為一里,秦人引以為豪的戰車開始加速,徒卒也持著戈矛,迎著對面撲來的趙軍殺去。
這些趙兵是從鄴城徵召的都邑兵,比起太原、東陽的百戰之師來說,他們只是一支成立較晚的徵召兵,面對來勢洶洶的秦人,一時間竟有些“雜亂無章”?
沒有想象中的劇烈碰撞,對面趙軍甚至沒有架矛頑抗,幾乎是一觸即潰,還不等戰車撞上去,這支數千人的趙卒便朝兩側退開,放秦國戰車去了後方……
如此輕鬆自如的破陣,讓不少秦軍校尉喜不勝收,然而子虎臉上卻變了顏色,連忙揮舞令旗:“後方預備的各部速速上去,要徹底撕開這支趙軍的口子才算得數!“
然而不等秦軍後續部隊接上,方才直接朝左右分開,讓秦人戰車部隊衝入的趙卒卻又結陣將缺口彌合,彷彿是一頭吞噬了獵物後合上嘴巴的兇獸,後續撲上的秦兵一頭撞到了密合堅硬的牙齒上。
剛才”不堪一擊“的鄴城兵,此時卻一個個變了個人似的,悍不畏死,勇猛銳武,把想要突破他們的秦兵牢牢擋住。而衝過頭了的車兵只能孤軍奮戰,車上的武車士奮勇揮動長戈,不停開弓,卻被層層疊疊的趙軍矛兵趕來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