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的求和看似突然,實則醞釀已久。
其實早在趙鄭洛上之戰前,鄭國內部便一直有部分反戰的聲音,認為加入連橫對鄭國無利可圖。但洛北一役盜蹠的殘暴屠俘行為讓這些人噤聲了,國內一片激憤,一時間趙與鄭猶如死敵,堅持抗爭到底成了政治正確。
不過那時候,正是秦魏未敗,楚國北上的時候,戰爭的勝負尤未可知,鄭國人也還報有幾分僥倖,他們不知道,這場戰爭裡,幾乎每個勢力都在心存僥倖地指望著別人。
等到楚昭王病逝兵退,河東也塵埃落定,遊速戰死,鄭國的遠征部隊或死或俘後,鄭國就再也翻不了天了。
期間也有鄭國使者去與趙氏接觸,希望能結束戰爭狀態,雙方既往不咎,然而趙無恤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和平,並且提出了極其過分的條件。鄭國自然無法輕易接受這樣的亡國條款,他們不肯在談判桌上退步,那趙氏就只能自己來取了。
鄭國國內只有三萬不到的軍隊,而趙軍出動了五萬,這怎麼打?
九月份,鄭國境內遭到了南北夾擊,趙無恤帥師一路打通了濟水沿線,穆夏、漆萬的大軍也兵臨新鄭,王孫勝的偏師也完成了對南方的征伐,即將會師。
一時間,原本抗趙呼聲很高的新鄭也人心惶惶,投降派再度抬頭。不過頑固的反趙派,執政罕達仍然比較樂觀,他認為鄭國的力量、糧食已經集中到新鄭來了,只要拖到入冬,趙軍必退,等到明年,吳師從陳國北來,或者給魯宋更大壓力,趙軍就不得不放棄征服鄭國的計劃。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在新鄭被圍困的第七天,異變發生了……
鄭國執政罕達在穿著朝服上朝時,被從兩闕突然湧出許多大夫,親暱地朝他靠近,向他行禮問好。罕達不疑有他,還禮之時,那些大夫卻突然從袖中亮出匕首,對著罕達連刺二十三刀!
在罕達倒在血泊中後,一場政變也在新鄭中發動了。
力主頑抗的罕氏、遊氏遭到了其餘五家的圍攻,罕達已死,遊速喪命於外,這兩家沒有實權人物出來力挽狂瀾,一時間土崩瓦解,宮中和城內局勢很快就被駟氏、國氏、良氏、印氏、豐氏所控制。
五穆政變勝利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割下罕達的頭顱函首,讓被推舉為新執政的駟弘送出城,以此作為鄭國求和的誠意。
趙無恤對此欣然接納。
駟弘完成獻首後,按照約定,留下一個公子和五穆的嫡子在趙營裡作為人質,他則回城中準備投降事宜。
只等趙無恤將和約的條件補全,鄭國再全盤接受,和談就能板上釘釘地結束了……
……
當王孫勝丟下軍隊,帥幾名輕騎飛奔到趙氏大營時,趙無恤正在與謀臣們擬定對鄭國的和約……
王孫勝心急如焚,不經通報就風風火火地掀帳而入,帶起了一陣風,捲動了帳內的燭火和地圖一角,讓趙無恤不快地皺起了眉。
“上卿,我聽聞鄭國乞降……”
“大膽!”
王孫勝還不及說完話,前路就被幾名羽林侍衛封住了,趙卿的另一位義子伍林對他怒目而視,拔劍堵在趙無恤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