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渠使者的話還在耳邊迴盪,趙無恤卻不知不覺神遊天外,他想起了一些事情。
後世的人能知道義渠,多半是來源於一部叫做《羋月傳》的電視劇,雖然裡面有許多加工的不實之處,可有一點卻是真的,那就是義渠曾是秦國最嚴重的邊患……
若歷史不發生改變,五十年後,就在秦國陷入“庶長之亂”的時期,義渠發大兵攻秦,從涇北一直打到渭南,致使渭水沿線一片糜爛。之後又過了一百年,在雍州憋了一輩子的秦國終於完成改革雄起了,義渠也被征服,變成了秦的屬國。但桀驁不馴的戎人卻叛服不定,秦惠王時,乘著諸侯伐秦,義渠再度獨立,讓秦人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後來來自楚國的宣太后用自己的肉體作餌,拉攏義渠王,跟他廝混於甘泉宮,以墮戎王之志,生下兩個兒子後又將他謀殺,這才徹底滅了義渠。自此以後義渠成了虎狼之師中的一份子,後來秦兵馬俑裡的不少士兵,明顯是義渠戎人的體貌。
未來讓東方諸侯畏之如虎的強秦,也得花這麼大氣力才能平定義渠,就別說現在國力跌落到歷史最低點的弱秦了。
若按那戎使所言,義渠能集結兩三萬人,發兵直逼雍都,趙氏與之配合發兵攻渭南,秦國就算僥倖不亡,至少也要丟掉隴山以東的全部區域……
事後義渠佔據岐陽,而趙氏佔據渭南,皆大歡喜。
面對這個可行性很高的建議,在震驚之後,室內的一些趙氏臣僚臉上露出了大不相同的神情。
有的是不屑一顧,這是看不起義渠的力量。有的是意有所動,比如剛被任命為馮翊郡守的闞止就頻頻注目趙無恤,希望他同意義渠的請求,這樣便能畢其功於一役……
但趙無恤深思熟慮後,卻做出了回答,其言擲地有聲: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義渠之請,我拒絕。”
……
趙無恤雖然多次毀諾背盟,欺騙朋友,欺騙敵人,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線。
比如現在。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是十年前齊魯夾谷之會,齊侯以萊夷威脅魯君時,孔丘縱車而出說的一句話。裔,本義為衣服的邊緣,也可指邊遠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華夏以外的人不得干預中原事務,戎狄蠻夷之輩不得離間諸夏關係。
這是孔丘在追思申侯引誘犬戎入寇,導致驪山之難,宗周覆滅得出的歷史教訓。雖然夾谷之會被趙無恤橫插一槓攪亂,齊魯的盟約沒簽訂,可唯有這句話,他是牢牢記在心裡了。
他縱然有許許多多不是,與趙無恤產生了數不清的誤會和矛盾,至今也不能化解,但他畢竟是這時代的佼佼者,開私學,樹華夷觀念,都走在世人前列。
雖然孔子甚至不願意承認與他的翁婿關係,但趙無恤有時也會謙稱:“我亦孔子之徒也。”
學的不是他的食古不化和迂闊之處,而是這些閃光點,是兩千年後,也足以構成華夏精神核心的東西。
趙無恤對不明所以的義渠使者說道:“你回去告訴義渠君,趙是信守承諾的,如今我與秦國已經達成協議,停止兵戈,恢復和平,就不會食言而肥。”
義渠使者還想再說話爭取一番,可他一緊張嘴裡盡說出一些嘰裡咕嚕的戎言,趙無恤示意他閉嘴,又道:“不過義渠君也救了我家子弟,只要義渠不要再侵犯涇陽之地,秦與義渠之間的齷齪,我會保持中立,不聞不問……”
說完,趙無恤就讓人關門送客。
等義渠人離開後,闞止又回來了,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