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晚第二章,求推薦票!
“官大夫是第幾級爵位來著?”
剛下朝,田賁就揪著相鄰的虞喜呱噪。田賁在受爵時太過興奮,那些拗口的新爵位名字他壓根就沒記住,這會只能四下找人詢問。
“注意些禮數……”虞喜嫌棄地揮開他的大手,說道:”趙國功爵十二等,官大夫乃是第九級。“
”官大夫……“田賁喜笑顏開,聽著似乎是個不小的官,他又問虞喜道:”那你是什麼?“
虞喜淡淡一笑,昂起頭來,露出了自己的金帶青綬:“公大夫,第十級。”
田賁臉色一板:”比我高還是比我低?“
”十與九誰大?“
田賁略一思索:”自然是十。“
”那我便比汝高一等了。”
田賁悵然若失,其實他曾經馳援魯國、強渡龍門、奇襲新絳,追擊秦軍,所立功勞其實並不亞於虞喜。只是他也有不少過失,一度還被降職到基層做卒伍,現在能混上一個官大夫,已經是趙無恤格外抬愛了,所以田賁也沒有抱怨,反而有幾分感動,只是穆夏虞喜兩位老夥計都比他高,他卻只能和漆萬、郵成等後來者混在一起,不免有些不忿。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勉之,勉之。”
虞喜笑眯眯地拍了拍田賁的肩膀,一副“汝繼續努力”的神態,隨後便拉了拉腰間帛帶,邁著跟禮官學過的朝臣步伐往外走去了,他本是趙氏馬廄裡的一個小小圉奴,經過十餘年出生入死,屢立奇功,如今卻位列趙國功臣前十,儼然躋身頂尖貴族之列,虞喜自然有資格驕傲。
面對他的衣冠和綬帶,爵位比他小的朝臣們無比露出了敬佩的神情,恭送他離開,因為放眼未央宮含元殿,能得到“公大夫”這一爵位的實在不多。
在頒佈的《軍爵律》中,趙國的武功爵一共十二等,從低到高分別是:一級公士,二級造士,三級良士,四級戎士,五級國士,六級不更,七級秉鐸,八級執戎,九級官大夫,十級公大夫,十一級執圭,十二級元戎。
考慮到趙無恤自己都只是諸侯,自然不會照搬秦漢二十等爵,鬧出“關內侯、徹侯“之類鬧出笑話來,至於”左庶長、大庶長“等名稱,更不能向現如今向趙氏匍匐自稱小宗的秦國效仿,於是索性根據晉國自己的特點,弄出了一個”十二等爵“來。
《軍爵律》在賞賜爵秩的原則上有較嚴格的限制,”官爵之遷與軍功相稱”。舉個例子,剛剛年滿十七歲,傅籍入伍的庶民是普通的”戍伍“,透過作戰,斬首或者擒拿生俘,立功後由基層的軍法官登記在冊,戰後核實,便可以按照功勳多少”率受上爵“。
一個首級或生俘,可以從戍伍升為公士,也就是最低階的爵位,之後所需首級或生俘數量遞增,從公士升造士,要兩個首級;造士升良士,三個首級;良士升戎士,五個首級;戎士升國士,十個首級;從國士升不更,便要二十個首級了……
當然,當爵位逐漸升高,在軍中的職位也會水漲船高,戎士、國士等,已經相當於統領百人的卒長級別,所在的卒要殺傷俘虜二十人,雖然有難度,卻也有機會。
前六級,相當於沒有改革之前計程車,後六級,則是卿大夫級別,立功的標準也不再是簡單的斬首和俘虜,而是要考量在戰役乃至於戰爭裡是否盡到了責任,起到了戰勝敵人的關鍵作用了。
所以虞喜才能在三十餘歲便升到第十級的”公大夫“,因為他的騎兵屢次起到了勝負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