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楚國,有四條大弊。其一,是土地廣闊,卻人口稀缺,能編戶齊民者不足兩百萬。”
“其二,是縣公太重,且分封縣公常在富裕之地,縣公與郢都爭民,這是以所不足益所有餘。縣公掌握一地軍政大權,遇到戰爭卻不願意受徵召為國效力,其私屬的兵卒也難以排程,這是當年楚國不敵吳國的原因,如今依然存在。”
“其三,則是宗室太眾,羋姓繁衍千載,支系上百,這些公族的後裔佔據了朝野,擇官時行親親之法,常優先選用。如此一來,宗親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黨羽,他們相互包庇,遮蔽大王、令尹和百姓的直接往來,堵塞士人的升遷之道。楚國有此頑疾,已有上百年了,所謂的楚才晉用、楚材吳用、楚材越用,都是因為楚國計程車在國內沒有出路,只能去國外。”
“其四,則是奢靡之風盛行,楚國的貴人大概已經忘了吳師入郢的屈辱了,趙國的瓷器、紙張等物風靡郢都,朝野一片歌功頌德,認為楚國已經完成了復興,不必再像以前那麼如履薄冰,可以舒服地過日子了,祖宗的開拓銳氣,蕩然無存!”
王孫勝一條條說完後,子西已經面色凝重,說道:“每一條都說到了要害上,以你來看,當如何將這些弊端革除?”
“應當變法。”
葉公又問:“如何變法?”
白公勝侃侃而談:“欲變法者,必先取信於民,故而先要效仿趙國的刑律,制定成文法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此為其一。”
“精簡朝廷,裁減冗員,節省俸祿開支。整頓吏治,打擊循私舞弊,使楚國群臣一心為公。此為其二。”
“下令打擊遊手好閒之人,獎勵耕戰之士,擴充軍備,提高武士待遇,在郢都招募一支萬人的常備軍,並由國君、司馬統一指揮。此為其三。”
“改革爵祿制度,效仿趙國立十二等爵制,明確賞罰。此為其四。”
“效仿趙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楚國風俗,消滅境內還留存的許、隨等附庸國,讓揚越、濮人、巴人、江漢諸姬都變成楚人,此為其五。”
他每說一條,子西面上就會猶豫了許久,但處於對這個侄子的愛護,還是咬咬牙,對王孫勝道:“繼續說下去。”
白公勝深吸一口氣,終於丟擲了他認為變法中最重要的一項。
“停止對疏遠的羋姓宗親的按例供給,並將貴人後裔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逐步收回郢都和江漢、方城之內的各處,設為大王直轄的郡縣。最後,取消世卿世祿之制,貴族傳三代無功,剝奪爵位和職務!空缺出來的職位,以設立學宮,公開招賢的方法來吸引士人!”
還未等白公勝說完,子西已是臉色大變,而旁邊引而不發葉公也急忙喝道:“不可!此舉萬萬不可!”
……
“葉公,你是我的敵人麼!?”
半個時辰後,剛從子西府邸裡出來,白公勝就一手按著劍,轉過身,對葉公沈諸梁怒目而視。
“豈敢,我希望能做白公之友。”葉公長嘆一聲,經過這幾日的相處,他對白公的印象改變了不少,但依舊與他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為何阻擾變法!”白公勝肺都要氣炸了,正是因為葉公那一聲“萬萬不可”,本來他有把握說服子西在楚國推行的變法,就這麼被扼殺到了襁褓裡。
子西推說變法一事事關重大,要好好權衡權衡,但就白公勝看來,多半是無果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