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繞過劉啟,直接派人去搜集郅都的罪狀。
郅都平時工作出色,不怕得罪人,抓了那麼多人,殺了那麼多人,總有個把差錯,有的犯人沒有嚴格按照審判程式就給殺了;有的判的重了,按律該打兩百板子,被重判成梟首。
要挑郅都的錯,太容易了。竇太后收到一卷又一卷郅都的犯罪記錄。
堂侄竇嬰進宮探望,趁機告訴竇太后:“臨江王在獄中索要刀筆,郅都不肯給。”
竇太后更是火冒三丈,罵不絕口。“不殺了郅都這個豎子,我絕不罷休!”
。
劉啟被母親緊急召來長樂宮。
竇太后端坐榻上,沉著臉,冷冷吩咐道:“把郅都的罪證拿給皇帝看。”
內侍捧起案卷,呈到劉啟面前的矮几上。
劉啟表情凝重,伸手取過一卷,細細讀過,又拿起下一卷。
郅都的錯誤,一樁樁,一件件,刻在簡上,跳進劉啟的眼睛。
猶未看完,竇太后發了話。
“郅都沽名釣譽,知法犯法,性情殘暴如同虎狼,這種人該殺。皇帝以為如何?”
“郅都有功勞。”劉啟趕忙答道。
“功是功,過是過。”竇太后盯著兒子,沉聲道:“郅都的功勞,皇帝已經賞過他了。”
“母親說的是。”劉啟勉強應承道:“那就免了郅都的官吧。”
竇太后冷哼一聲,不再答話。
不急,一步步來,郅都的命不會長久。
郅都被免職,回了老家。
真正聰明的大臣,不會輕易涉入皇家內部的爭鬥。因為,一旦被牽涉進去,就很難全身而退,甚至不可避免的成為犧牲品,白白丟掉性命。
三國時,荊州牧、鎮南將軍劉表寵愛小兒子劉琮,不喜長子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