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四章 漢家制度

《漢書·食貨志》中寫道,漢朝剛成立時,民生凋敝,老百姓家裡窮的叮噹響,皇帝出行竟找不到同一種毛色的四匹馬拉車,有的大臣上朝只能乘坐牛車。

劉邦在社會底層長大,對於暴秦苛政的殘酷深有體會,丞相蕭何等人都親身經歷過秦漢大變革,因此君臣一心,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與民休養生息,安撫流亡,發展農桑,社會經濟逐漸復甦。

隨著形勢的變化,初入關時定下的“約法三章”顯然不夠用了。蕭何奉命改革秦法,制訂漢律。蕭何取秦法六律,以約法省禁、減除煩苛為原則,刪除了秦律中一些不合時宜的條文,對有些定罪、刑罰有所減緩,增加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徵收)、興律(徵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合為九篇,編成《九章律》,又稱《漢律九章》。

《九章律》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漢朝以後每個朝代的法律大多以它為藍本。

蕭何重檢視書事業。在未央宮內,他主持建造石渠閣、麒麟閣、天祿閣。石渠閣儲存入關所得秦朝書籍以及入咸陽以後所得的圖籍、檔案;麒麟閣貯存賢臣畫象等典籍;天祿閣專藏各地所獻秘本珍本。此三閣為漢朝官方主要藏書樓,奠定了大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開國元勳多數是大老粗,沒什麼文化,每逢宴會,大臣們酗酒吵鬧,在殿上衣冠不整,大呼小叫,劉邦心裡很討厭。

劉邦廢除掉秦朝那套煩瑣的禮法,命令叔孫通制定一套相應的儀式,要簡便、易學、易行。

叔孫通在秦朝就做過待詔博士,被司馬遷尊為漢家儒宗。他帶著一百多儒生排練一個多月,最後在劉邦面前演練一遍,劉邦很滿意,下令大臣們都要學,在長樂宮建成後的十月大朝會上正式使用。

整個朝會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喧譁失禮。叔孫通制定禮制,順應了漢初恢復統治秩序的需求。禮樂漢君臣、漢官威儀成為古代華夏文明的標誌之一。

劉邦起初看不起儒生。大儒陸賈在他面前談論詩書,他張口就罵:“你老子在馬上得天下,學什麼詩書!”

一言不合暴露出小混混的特質。陸賈毫不示弱,反唇相譏道:“馬上得天下,能在馬上治天下嗎!”

劉邦似乎有所感悟,面有慚色。陸賈以商周和秦朝的興亡為例,對劉邦講打天下與治天下的不同以及施行仁義的重要性。劉邦很受啟發,讓陸賈把興亡得失的道理寫下來。

陸賈寫出十二篇論文,編成一部書,劉邦賜書名為《新語》。公元前195年,劉邦經過魯地特意去了曲阜,以隆重的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皇帝祭孔之先河。

雖然尊重儒家學者,劉邦卻很清楚,僅靠儒家主張的仁愛、禮儀,無法治理好龐大的國家。漢初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是黃老之術,具體事務的處理往往沿用秦朝的嚴苛法術。

西晉學者皇甫謐認為,劉邦從奪天下開始就兼用霸、王之道。所謂霸、王道,外黃老而內法。

後世漢宣帝教訓太子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歷代統治者都不同程度的借鑑“漢家制度”的治國方式。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共產黨人也要講霸、王道,路線是王道,紀律是霸道,這兩者都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