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你說為什麼這隻丹頂鶴能忍著呆在那麼臭的地方,不會飛走嗎?”
“不知道……”
有遊客從方野身邊走過,疑惑的交談著。
雖然河道周圍只圍了一米多高的網,不過東方白鸛依然飛不出去,原因很簡單,翅膀被剪了。
其實大雁、鵜鶘、鸛、鶴、鴨子……動物園的大型鳥類基本都會剪翅膀,包括火烈鳥。
一提到水禽湖,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能想起來的就是一大群站在水裡顏色鮮豔的火烈鳥,其實火烈鳥是可以飛的!
剪翅膀一般是切除一邊翅膀的翅尖,這樣兩個翅膀長度不統一,失去了平衡,自然就飛不起來了。
雖然對鳥來說有點可憐,不過不剪掉翅膀的話,就沒法把這些鳥放養,隨意飛行可能會飛到高架橋或者各種地方去,說不定哪隻鴨子被人抓住就燉湯喝了……
不放養就只能困在小鳥籠裡,這樣活動空間非常有限,反而對鳥不好,剪翅膀也是權衡利弊之下的做法。
另一種方法是像臨海動物園正在建設的熱帶雨林展館那樣,一個非常高有頂棚的建築,這樣既能不剪掉鳥的翅膀,還能給它們一定的飛行空間。
不過建一個這樣的展館成本太高了!絕大部分的動物園都搞不來。
頂多說像金剛鸚鵡現在住的籠舍一樣,比鳥籠稍大,但是也飛不過癮。
還有一種折中的方法,是不剪翅尖,只剪掉鳥類的飛羽。
飛羽是可以再長出來的,等飛羽長好,鳥類就又可以在天空飛翔了。
聽上去不錯,其實同樣有很大的缺點,飛羽基本要一年剪一次,一個是沒法隨時幹,再一個抓一次追逐的過程中鳥類也會受驚應激一次……
而且每種鳥的飛羽長出來的速度不同,有些鳥飛羽長得快,需要剪得比較頻繁。
鳥飛不起來,也會撲稜翅膀跑啊,跑的速度同樣飛快,還會到水裡遊,一隻只的都要追上去抓起來,再剪掉飛羽,簡直是要了飼養員的老命。
對兩邊都是一種折磨,還不如剪翅尖一勞永逸!
世界動物園水族館倫理條約規定:“禁止處於改變動物身體外觀目的切除動物身上的任何部分,但出於教育或管理目的,對鳥類翅膀的切除是唯一允許的辦法,且僅限於在使用其他方法不能控制時使用。”
動物園限制動物的自由是有“原罪”的,鳥類肯定不願意被剪掉翅膀,想要盡情的飛行,但是沒有選擇,不得已做了犧牲。
所以動物園才更有責任做好科普教育,讓公眾瞭解鳥類的知識,保護好野生動物。
剪白鸛的翅膀倒沒什麼問題,但是不給老師提供良好的環境,連授課的內容都放錯了,這就不太好。
動物知識、保護教育的內容、尊重動物的意識,一點都沒傳遞給遊客。動物園的功能只剩下娛樂,把這個當成了一門生意。
不過說起來,像平江動物園這樣的已經算中等水平了,賺錢賺得也比較有風度……
起碼地盤還比較大,每種動物都有一定的活動空間。
麋鹿的展區足有500平,磚地也是地啊,天氣涼快的時候可以在裡面走走。
白鸛的展區有草地和樹,還有溪水呢,雖然臭了點,換一次不就乾淨了嗎。
做的更差的動物園,一隻老虎只給30平的狹小水泥籠舍,走三四步就到頭了,兩米的金屬網頂棚壓迫感十足,連個磨爪子的木頭都沒有,住在裡面簡直要被逼瘋。
老虎只能張著嘴巴,在籠舍裡目光呆滯無神的一圈圈步伐踉蹌不斷走著。
不願意回到後舍,因為後舍更暗,空間更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