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到粽子,倒是讓唐葉想起大學吃的粽子,貴倒是挺貴的,比一般的粽子貴兩到三塊錢,但是真的好吃,裡面的料很多,賣得也很好。
唐葉說道:“老媽,你要賣粽子呢,倒是可以,不過我覺得我們店的招牌是粉,別人肯定是衝著粉來的,粽子的銷量可能不會很好。”
老媽聽唐葉這樣說,又馬上要放棄這個念頭了,他接著說道:“你要是真想賣,肯定要做出與眾不同的粽子,才能吸引別人來買。”
爸媽聽到他這樣說,有些好奇,“與眾不同的粽子?”
唐葉笑道:“其實也說不上與眾不同,就是把大家味蕾滿足了,銷量自然會慢慢增長。”
“怎麼說?”
“你看我們平時自己包著吃的粽子,肉多,還有板栗也多,就比外面那種肉少、米多的好吃太多。”
“區別就在這裡了,用料豐富一些,當然一些香料也不能少,不然吃起來就缺味。”
老媽懂了,“你的意思是,我們包粽子賣的話,裡面用料多一些。”
“對,是這樣,現在街上賣的粽子又小又扁,肉一丟丟,板栗有些就一顆,吃起來就和嚼熟糯米似的,還不如吃糯米飯,哪有肉多板栗也多的粽子賣啊。”
老爸就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料多,那每個粽子的成本就上去了,我們要賺錢的話,肯定要比市面上的粽子價格貴,別人一聽到價格這麼貴,可能轉身就走了。”
唐葉笑道:“理是這麼一個理,大家都懂,但是我們不要小看一個人的胃,有句古話說,民以食為天,以前呢,只要有得吃,餓不死就好了。
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好了,誰兜裡沒幾個錢啊,社會上的人,大多數已經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對事物的追求自然就有了一點變化。
吃飽的,想吃好的;吃好的,想吃更好的;吃了更好的,就想吃更貴更好的。
就像人的慾望,我現在有能力,就想要更好的;我能吃好的貴的,為什麼要去吃不好吃的。
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覺得有點攀比,但實際上呢,潛意識已經幫他做決定了,都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不願意承認,回顧一下自身的改變就知道,最簡單的就是穿衣了,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變化。
有了新的衣服,就想要多一兩件,穿的少就想穿的暖,穿的暖又想要穿的好看。
大家都是俗人,慾望都是有的,主要重在剋制。”
“用在食物上就是這樣,有些人愛吃粽子,但是平時吃的粽子,哪像家裡做的那麼好啊,捨得放肉又捨得加板栗。”
“我們做粽子呢,也就是給吃的人一個家的感覺,甚至比家裡做的還要好,用料實在,吃起來也實在,大家心裡有一杆秤,價格和吃的感受,都會衡量出來的。
粽子的價格肯定比市面上的價格貴,但是吃到嘴裡,那種味蕾的滿足,只是讓顧客多花一兩塊錢而已,他們根本不會在意那麼多。
在意的人呢,那肯定也有很多,不過我覺得我們要是賣這樣的粽子,只要搞定那麼一小部分人群,一天賣個幾十或者上百的數量就好了,賺的錢不說比市面上買的那些粽子多,但肯定有吧,而且還輕鬆。”
唐葉接著道:“我們的粽子,肯定需要一個讓大家接受的過程,前期的銷量可能沒那麼好,但開始賣的時候總有人會試一試。
這時候就要會說一點好話了,使勁誇粽子好吃,料多豐富,就像銷售,嘴甜得和抹了蜜似的,到時候我們多說一次買一個嚐嚐,好吃。
愛吃的人、想嘗試的人還是很多的,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就給他一個訊號,他潛意識就會給自己一個訊號,嘗一下,試試吧,反正就幾塊錢,就買了。
覺得好吃了,到時候吃多了,也肯定有回頭客,情緒會感染,吃東西也會傳染給身邊的人,生活不就是聊吃喝拉撒,平時聊天,我們基本上就問吃了嗎?吃了什麼?在哪裡吃?
然後肯定又有了話題聊,我們的粽子要是好吃,就肯定會在不經意間被傳出去,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會發生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