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成的計劃標誌著東風兵團從一個“以pmc業務為支撐、其他業務輔助”的集團向真正的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的開始,但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陳沉需要去規劃的事情還有很多。
拋棄不必要的累贅產業、最佳化當前公司的佈局、吸納人才、建立完善的組織架構
每一項工作,對東風集團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甚至可以說,這些挑戰的難度,不比打一場實實在在的戰爭要小。
所以,在確定了大方向之後,陳沉立刻組織了東風集團核心層、以及外圍核心合作方的會議,而會議要討論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到底怎麼去化零為整。
會議的過程相當枯燥,連續三天十幾個小時,所有人都精疲力竭,但好在,高強度的會議之後,東風集團的“現狀”,總算是被完全梳理清楚了。
而最終的結果,也讓陳沉大為驚訝。
他以為自己關注公司的業務關注得已經夠多了,相比起那些只會打仗的僱傭兵,已經算是一個“經營型”的領導了。
但在真正深度介入這一個領域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對這個集團的瞭解,確實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想中的程度。
首先最超出他預料的是,東風兵團的賺錢能力不能說是“強大”,甚至已經到了恐怖的程度。
他一直以為,這個集團幾乎就是在靠兵團的任務佣金支撐著的,其他業務板塊大部分都是在消耗、或者賺點小錢。
但實際上,光是三項主流業務,每年都能給集團帶來6億美元以上的收入。
第一塊,與保利合作的防護裝備進出口業務,其中包括防彈衣、反恐防暴器材、警用偵察裝備、警用和民用載具等等,產品主要流向印尼、東南亞和非洲,出口總值過億,光是防彈衣,一年就賣上百萬套。
當然,在薄利多銷的前提下,防彈衣的利潤並不高,一年也就賺個兩千多萬。
真正離譜的,是向印尼輸送的各種反恐防暴器材和載具。
當年一輛十幾萬的防雷反伏擊車運到蒲北需要上百萬,而現在,北邊一輛猛士運到印尼,也是兩倍以上的利潤。
更誇張的是,由於有前期的協議在,東風集團幾乎是獨佔了印尼的警用裝備市場,這其中的暴利,不言而喻。
除了這部分外貿業務以外,東風集團在蒲北的礦產業務也相當賺錢。
會曬金礦是一部分,後續的密支那周邊翡翠礦是另一部分。
那些在克欽之戰中被清算的礦主們留下的遺產大部分瓜分給了包括何邦雄在內的外圍合作方,但也有一些落在了東風集團手裡。
而從2012年開始,北邊翡翠市場突然升溫,這玩意賺錢的速度,也逐漸開始趕上了印鈔機。
在不動用全部產能生產、並且還可以壓貨存活的情況下,密支那的兩處翡翠礦場仍然可以做到每年上千萬的利潤,如果後續翡翠價格按照陳沉上一世模模糊糊的記憶繼續發展下去,光是這一項業務,大概都能養活東風集團、覆蓋住全部的運營成本了。
至於金礦,每年的產量都相對穩定,收益也維持在兩千萬到三千萬左右。
加總起來,前兩個業務大塊,就已經能夠給東風兵團一年賺4億美元了。
那最後一個兩億是從哪來的?
很簡單,物流。
提前控制了整個蒲北物流業務的東風兵團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定價權,憑藉著先發優勢,哪怕不依靠盤外招、僅僅用商業手段,東風集團也在密支那大其力一線上建立了絕對的霸權。
更不用說,在逐步收回佤邦的權力之後,東風集團對蒲甘鐵路、曼德勒公路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真正的金三角已經徹底成型。
在這個三邊周長超過1600公里的三角形裡,東方兵團掌控的物流路線總長度達到了驚人的4萬公里,密密麻麻的貨運網路覆蓋了整個蒲北地區,從這塊區域經過的每一件貨物,基本上都要讓東風兵團分潤一層。
什麼叫畫地為王?
那種開個山頭收錢的手段都太低階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地為王。
甚至在背地裡,都有人開始把東風集團的物流費用叫做“東風稅”了。
當然,在彭旭成的經營下,物流費用的定價總體來說還是合理的,否則,那些貨主也不會僅僅只是在背後蛐蛐幾句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