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土司多半是武土司,便是從前隸屬兵部管轄,但卻摻雜於流官衛所之間的力量,比如嘉峪關以西沙州、赤斤、曲先等地的關西七衛...”
據陸之祺介紹,西南地區的土司文武結合,有武進士,也有文土司,不僅有土官世系知州,知縣,也有宣慰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震懾蠻夷的武土司機構。
而西南地區因為特殊人文地理原因,形成“大姓相擅,世積威約”的統治基礎,故而土司大多獨立自主且統治權強大,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統治,採納用世襲土官為主管理當地民政,流官為輔起監督管理的方法,即“文武相濟”,結果便導致西南土司一個個都成了當地的“土霸王”,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一旦有事便能形成大內,如平播之役、奢安之役。
西北地區因為沒有西南那樣複雜的民族成分和地理環境,所以一開始便是以流官為主,土官為輔,故而造成的危害不如西南,前明兩百餘年來,西北土司叛亂較少,且都形不成氣候。
陸之祺進一步為眾人說了西北土司大致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大多源於蒙元時期駐守西北地區的官員,這些人有的是獻城歸附,有的是率部投降,鑑於這些人在當地的威信,明太祖便賜為土官,允他們子孫世襲。”
“第二種是本人並非在西北任職,但在明初時因為各種原因來到西北被封為土官的人,如西寧衛土官陳子明,其原是蒙元的淮南右丞,投降明朝後隨長興侯耿炳文攻克大寧,後留守西寧遂子孫世襲為土官。”
“第三種就是原西北各個部落首領,多是蒙古人,明朝為安撫他們便將他們封為世襲土官。”
說到這,陸之祺頓了頓,“這些人也多是各個部落的豪酋,相當於過去的豪強,有事能一呼百應。”
陸四點了點頭,自古以來無論是漢族還是非漢族,豪強都能形成一定勢力。而所謂豪強,也大多源於兄弟子侄多,打起架來幫手多。
吏政府尚書宋企郊道:“各位需要注意,西北土司所轄部落多是蒙古人,這些人沒有固定轄地,因此需要明朝為他們劃分土地,這就導致土司的地盤往往夾雜在府州縣同衛所之間,如此一來是可以有效監督扼制他們,另外就是可以隨時抽調這些土司出外作戰。”
高一功眼前一亮:“也就是說若我大順要消滅這些土司,只需在重要關鎮駐軍,便能使他們不能呼應,從而可以各個殲滅?”
陸之祺點了點頭:“看上去,是這樣。”
“那便不足為慮。”
高一功頗有信心道:“先前是怕這些土司勢力會合流,現在看來這些土司本就被明朝給羈絆住,一股腦的打是有困難,但一個個的吃掉是沒有問題的。”
陸四沒有說話,解決西北土司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這些土司有多麼不好對付,而在於如何統一思想,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
任何問題,只要執行力到位,再難也能解決。
賈漢復問陸之祺現在西北勢力較大的土司都有哪些,他好在制定剿滅方案時著重打擊。
陸之祺記得的莊浪魯家族,這個家族原先是蒙元丞相脫歡的部下,隆慶年間時擴充至三萬多人,大概有兵四千左右。
“洮州卓尼楊土官家族,統治五百二十族,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九戶,五萬五千八百三十八口,其領有士兵兩千人。”
“關西七衛有民不到十萬,可用之兵幾千人。”
“西寧冶土官家族,統治七千多戶,有兵千餘人。”
“......”
陸之祺這個兵政府尚書還算合格,在知道監國要對西北土司大動干戈,推行改土歸流後,便早早查閱了相關資料,雖不能做到對答如流,但在關鍵的幾個問題上還是給出了大致答案。
行營這邊也有甘陝總督孟喬芳同甘肅巡撫汪兆齡等呈報的一些土司情況說明,綜合下來,陸四得出的結論是西北土司雖不像西南土司那樣勢力強大,但卻較西南土司更為複雜。
這個複雜就體系在一個“多”字上,大大小小的土司勢力加起來怕有百家都不止,如果這些土司合流起來,對大順造成的危害是相當大的。
好的方面是這些土司因為明朝的種種安排,都處在“漢軍”勢力範圍之內,也就是被包圍分割,這就使得西北的土司不可能出現另一個楊應龍或者奢崇明。
只要動作快,不留餘力,是能在第一時間先掃平一半土司,接下來對付另一半就會更加輕鬆。
陸四要“改土歸流”,實現國家對西北地區的完全統治,甚至將一些他認為不好的宗教因素從西北去除,殺人就難以避免。
但這是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事情,不做也得做。
但有件事情必須引起大順的高度重視,那就是有一些利益被大順侵害的漢族地主士紳同土司勢力勾結。
這件事對大順是有過教訓的。
當年李自成派大將賀錦征討西北,西寧周邊土司祁廷諫、魯胤昌等人就和明軍及反對大順的地主士紳勾結伏擊殺害了賀錦。
最近辛思忠、趙忠義、艾能奇等領軍在一線的將領也多有上書行營,指稱土司作亂背後有對大順不滿的地主士紳身影,而這些人當中除了忠於明朝的外,也有一些是曾經降過清的。
“我這個監國這輩子幹了兩件大事,一是扛起大順的天,讓我大順再次光榮!二是帶著將士們痛擊滿洲韃虜,光復北京,恢復中華!”
陸四起身看向文武眾人,“但現在我還要幹一件大事,那就是徹底解決西北土司問題!此事關係我大順能不能在西北立足,能不能建設好西北,能不能讓西北的百姓永享太平!所以,誰跟我做對,我就讓誰去見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