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開始,從李唐建國之日起,唐王朝便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與挑戰。比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淺水原之戰”,是李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挑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的李密叛唐,是第二次挑戰。而武德二年(619年八月的太原失守,則是第三次危機。
本來,太原失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自唐高祖李淵,下自唐朝的文武重臣,對於太原失守的事實,大都難以置信。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是整個山西地區的核心,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因此,唐高祖李淵對於太原的城防,非常重視,為的就是防止劉武周進攻太原。
按照李淵自己的說法,太原“強兵數萬,食支十年”。在太原周邊,唐廷又佈置了數萬精銳部隊。並且,太原城中,囤積了可供食用十年的糧草。可以說,太原城用“固若金湯”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
所以,即使劉武周背後有突厥支援,兵強馬壯,如果想要攻下太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惜的是,事與願違。從劉武周進犯太原,到最後攻陷太原,前後僅僅不過五個月的時間,就讓太原落入劉武周之手。在太原失守的過程中,唐朝方面接連失策,犯了一個又一個致命的軍事失誤,白白斷送了大好形勢。
其實,太原失守,最主要的直接責任人,不是駐守太原的齊王李元吉,也不是其他唐軍將領,而是唐高祖李淵。在整個太原之戰當中,李淵犯了兩大失誤,最終導致了太原城的失守。
第一,選將不當。
李淵明明知道太原的重要性,因此,對於鎮守太原的主將人選,自然要格外慎重。不說這個人有多麼能征善戰,最起碼也應該是老成持重。可是,唐高祖卻偏偏選了色厲內荏,少不更事的李元吉,坐鎮太原。作為父親,高祖難道不清楚李元吉的秉性嗎?他當然清楚。可是,儘管如此,李淵依然讓李元吉坐鎮太原。
李元吉鎮守太原期間,胡作非為,橫行霸道,搞得太原城民怨沸騰,秩序失衡。對此,李淵的處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出於一片愛子之心,他終究沒有將李元吉調回長安,而是採取“和稀泥”的處理方式,對李元吉無原則的縱容、包庇。殊不知,這種縱容,其實是對國家大事的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是由於父親李淵的縱容與包庇,才養成了李元吉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當劉武周兵臨城下之時,李元吉沒有選擇與太原共存亡,而是選擇了棄全城軍民於不顧,臨陣脫逃。單從這一點來看,太原失守,與李淵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二,救援不力。
劉武周實行蠶食之策,逐步逼近太原。面對如此危局,唐高祖本該積極馳援太原才是。然而,在救援太原的問題上,李淵卻顯得有些消極。太原的戰略意義這麼重要,更何況,劉武周又是個難纏的對手。所以,負責支援的援軍主帥,必須是一位經驗豐富,熟諳用兵之道的統帥。
滿朝上下,能夠完成此次馳援太原,擊敗劉武周的任務,唯有秦王李世民。然而,令人感到費解的是,唐高祖居然沒有派遣李世民,帶兵救援太原;反而以裴寂為主將,率軍迎擊劉武周的大軍,救援太原。
裴寂根本不懂軍事,他之所以主動請纓,無非是要博取軍功,證明自己。讓不會打仗的裴寂前去支援,不等於是給劉武周千里送人頭嗎!果然,度索原之戰,因為裴寂的胡亂指揮,唐軍大敗。並且,度索原一戰的失敗,徹底瓦解了李元吉的心理防線。最終,李元吉棄城而逃,太原被劉武周攻佔。
不管怎麼講,太原已經丟了,無論李淵如何懊悔,如何扼腕嘆息,都無法改變太原失守的事實。然而,事態的發展,卻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太原失守後,劉武周、宋金剛趁熱打鐵,藉著剛剛打下太原,部隊勢頭正盛,乘勝出兵,相繼攻下了晉州、龍門兩地。山西地區的近一半城池、郡縣,皆被劉武周佔領。
而且,劉武周攻陷晉州、龍門,也將戰線延伸到了關中、河東接壤的地帶。等於是說,劉武周的大軍,已經陳兵於關中邊境,隨時可以大舉西進。如此一來,劉武周基本打通了進攻關中的軍事要道。到了此時此刻,不僅河東的戰局岌岌可危,就連關中腹地的軍事態勢,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太原失守帶來的連鎖反應,或者說是惡果。太原失守後,唐朝在山西的戰局發展,逐漸趨於惡化,其防線猶如黃河決堤,一潰千里。所以,針對眼下的危急情形,唐王朝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便是全力應對河東敵情,儘快收復太原,消滅劉武周勢力,穩定住山西局勢。
可是,現在的河東戰場,猶如產生了“多骨諾米牌效應”。太原失守,拉開了唐軍河東潰敗的序幕。之後,晉州、龍門兩地的相繼丟失,更是讓唐朝在河東戰場的處境,變得極端不利。因此,對於劉武周肆虐山西的侵略行為,唐王朝顯然有些力不從心。沒等唐朝開始收復太原,劉武周再度發起進攻。
自從攻下太原,劉武周由此進入了事業的高峰期。他的勢力範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張。大半個山西,盡在劉武周手中。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劉武周的野心,愈發膨脹。接下來,劉武周的目標,吞併整個山西。然後,以山西為根基,作為爭奪天下的大本營,與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奪下晉州、龍門不久,很快,劉武周便對唐王朝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攻取晉州、龍門不到兩個月,劉武周、宋金剛揮師再攻澮州(今山西翼城。結果,澮州隨即失陷。由此可見,此時劉武周兵鋒之盛,已經無人可擋,基本上打遍山西無敵手,根本阻截不住。
從武德二年(619年八月開始,唐朝在河東戰場的形勢,越發呈現獨木難支之狀。劉武周先是佔領太原,又乘勝出兵,攻陷晉州、龍門。沒過多久,十月份,劉武周、宋金剛再度用兵,迅速奪取了澮州。可以這樣講,山西戰局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如果唐王朝再不有所作為,劉武周佔領山西全境,不過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退一萬步講,唐朝如果丟失山西,不僅丟棄了河東老家,失去了一塊戰略要地;而且,失去山西,也意味著失掉民心、士氣。到時候,唐王朝內部必將分崩離析,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再無立足之地。所以,唐朝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擋住劉武周,弭平河東戰火。問題是,派何人前去阻擋劉武周呢?
這個時候,太原失守之前,齊王李元吉棄城而逃,現在已經逃回長安。目前,只有身為晉州道行軍總管的裴寂,還在山西苦苦支撐。作為唐朝在山西最高的軍政長官,就眼下局勢,從官職級別而言,也只有裴寂才可以挑起這副擔子。但是,裴寂的那兩下子,只能將山西戰局越攪越亂。
前文說過,劉武周兵逼太原,唐高祖以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命他帶兵馳援太原。可是,裴寂根本不懂軍事。結果,度索原一戰,由於他的指揮失誤,致使唐軍慘敗,直接導致了太原失守。
唐軍兵敗度索原之際,當時,主力死傷殆盡,部隊完全失控。面對那樣的一個混亂局面,身為主帥的裴寂,不僅沒有制止潰敗,反而連忙逃離戰場。裴寂連續狂奔一日一夜,終於逃到晉州。
原本以為逃到晉州,能夠暫時歇一口氣。但是,裴寂沒有想到,劉武周的速度太快了。佔領太原不久,劉武周兵鋒所指,直取晉州。晉州守軍苦戰六天六夜,還是不幸失守。再之後,劉武周所向披靡,襲破龍門。自從太原失守以來,唐軍在河東戰場節節敗退,喪師失地。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裴寂的退避與不作為。
裴寂兵敗辱國,令唐朝蒙受巨大損失。事實上,裴寂也不是毫無羞恥。因此,敗退至晉州之後,裴寂主動上表請罪。然而,唐高祖李淵非但沒有對他加以懲處,反而好言寬慰,繼續對其委以重任,讓他鎮撫河東。
依照常理,皇帝如此開恩,裴寂自己就燒高香吧,應該懂得感恩。沒想到,裴寂接下來的行為,卻讓所有人大失所望。連一貫對他無比信任的唐高祖,也保不住他了,對他無比失望。
怎麼回事?還是要回到河東戰事上來。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劉武周、宋金剛攻陷澮州,唐朝在河東老家的根基,岌岌可危。作為山西地區的實際軍政長官,抵擋劉武周的任務,自然而然,落到了裴寂身上。
還是老問題,裴寂一介文臣領兵,加上他比較怯懦庸碌,根本沒有統兵之才。面對勢頭強勁的劉武周大軍,裴寂束手無策。他不敢主動出擊,與劉武周決戰。因為度索原之戰,讓裴寂吃盡了苦頭,他被打怕了。
於是,裴寂只得龜縮於營壘之中,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然而,正是這種堅壁清野,使得裴寂攤上了大麻煩,讓他成為眾矢之的。並且,他的堅壁清野,導致唐朝河東戰局的發展,再度陷入被動。
必須清楚,裴寂不是李世民。當初,西線之戰,李世民憑藉堅壁清野的疲敵之計,一舉打敗了薛仁杲,消滅西秦薛氏政權。裴寂沒有李世民的軍事才華,他的堅壁清野戰術,實際上,就是一種割肉補瘡,飲鴆止渴的自殺式做法。
為了與劉武周進行長期對峙,打持久戰,裴寂下令,將晉西南一帶虞、泰二州的百姓,強行遷入城堡。同時,裴寂還將這些百姓的積蓄、糧田、財產,全部焚燬,不給劉武周留下一粒糧食、一寸土地:
劉武周將宋金剛進攻澮州,陷之,軍勢甚銳。裴寂性怯,無將帥之略,唯發使駱驛,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積聚。 《資治通鑑》
雖然裴寂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堅壁清野的作用,成功實現了對劉武周的經濟封鎖。但是,另一方面,也極大損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得罪慘了。這樣一來,引起了百姓的騷動不安,他們對裴寂是恨之入骨。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民驚擾悉怨,皆思為盜”。
最終,這種騷動不安,變成了事實。不久,夏縣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百姓譁變事件。 夏縣人士呂崇茂,聚集了一眾亂民,起兵作亂,自稱魏王,與劉武周遙相呼應。就這樣,劉武周、呂崇茂對裴寂形成夾擊之勢。
裴寂弄巧成拙,本來,打一個劉武周,就夠他受的。現在,又突然冒出了一股呂崇茂的流寇。這個時候,裴寂真的有些騎虎難下,腹背受敵,一下子要面臨兩夥敵軍,可謂葫蘆沒有摁下,反倒起了瓢。
因此,裴寂急忙調轉槍口,全力征討呂崇茂流寇。要麼說,裴寂是一個軍事上的庸才,劉武周他打不過,居然連這支臨時組織起來的農民武裝,也打不過。裴寂討伐呂崇茂,竟然被打得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