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章 河北叛亂(1)——燕趙驚變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經過長達十個月的浴血奮戰後,王世充、竇建德兩大中原地區的強敵,終於被李世民率軍一舉殲滅,洛陽隨即也被唐軍攻克。至此,唐王朝正式入主中原,取得了唐初統一戰爭關鍵一戰的勝利。對於李唐王朝而言,一統天下,似乎指日可待。

洛陽之戰的勝利,也讓唐高祖李淵無比興奮。在李淵看來,從今往後,再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大唐一統天下的步伐。然而,事情並沒有如唐高祖所願,意外終究還是發生了,令李唐王朝猝不及防。

就在王世充、竇建德雙雙落敗之際,一股新的反叛勢力,卻在蠢蠢欲動,向唐朝發起了挑戰。並且,這支反叛力量,在僅僅半年的時間裡,迅速席捲河北大片地區,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叛亂。

不得不說,這場叛亂,使得唐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令河北險些丟失,而且,在平叛的過程中,不少唐朝的開國大將、李氏宗親,也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後,唐朝歷經兩次平叛戰爭,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先後領兵出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叛亂平息,重新收復河北之地。

那麼,風平浪靜的河北地區,為什麼會突生變故,爆發如此嚴重的軍事叛亂?面對突如其來的河北叛亂,李唐王朝又將如何部署平叛?在唐軍平叛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鮮為人知的艱難險阻?

關於河北叛亂的來龍去脈,以及這場武裝叛亂的直接誘因,必須要從唐高祖李淵對王世充、竇建德的處置說起。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初九,李世民率領大軍,凱旋而歸,班師回朝。入城之時,李世民舉行了正規的獻捷儀式,將俘虜的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二人,獻於太廟,等待父親李淵的處置。

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個人身份極其重要。畢竟,王世充、竇建德曾經是鄭、夏兩國的最高首腦,李世民不好私下處置,還是押回長安,交由父皇聖裁。那麼,唐高祖李淵究竟會如何處置這兩位大唐昔日的勁敵呢?

事實上,洛陽之戰收官,特別是李世民班師凱旋後,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自動擺在了李淵面前,那就是如何處置王世充與竇建德。處置王、竇二人,關係到許許多多錯綜複雜的善後事宜。這個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大亂子。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唐高祖最終決定,將竇建德斬首,將王世充流放。同樣都曾經是一方梟雄,與李唐王朝為敵,為什麼唐高祖李淵的處置,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一個斬首,一個流放?

對於王世充和竇建德的不同處置,李淵有著不同的思考。首先,來看唐高祖為什麼要殺掉竇建德。原因非常簡單,竇建德在河北根基深厚,深孚民望,這是唐王朝自始至終的一個潛在威脅。

起初,竇建德被俘之時,原本以為,憑藉自己在河北的威望,李唐便不敢拿自己怎麼樣,從而變成自己的一道保命符。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竇建德算錯了。正因如此,唐高祖才覺得,竇建德非死不可。因為,唐高祖始終記得李密叛唐的前車之鑑,為了維護大唐的統治,李淵絕不能讓竇建德變成第二個李密,只有從肉體上徹底消滅他。

相比於竇建德的深得民心,王世充的情況,則大不相同。由於王世充執政期間,倒行逆施,殺伐異己,致使其統治集團內部怨聲載道,分崩離析,最終使他淪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所以,在唐高祖看來,王世充這樣的人活著,即使將來死灰復燃,對唐朝的威脅也不是很大。

並且,王世充剛被押到長安的時候,唐高祖當面斥責他的種種罪行。此時此刻,王世充為了保命,立刻軟了下來,連連求饒。王世充對高祖說,秦王李世民曾經許諾他,保他不死:“臣罪固當誅,然秦王許臣不死。”看到王世充主動服軟,李淵乾脆順水推舟,反正他現在已經一敗塗地,倒不如就讓他苟延殘喘地活著。

於是,下定決心後,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淵作出最後裁決,下詔免除王世充的死罪,貶為庶人,與其兄弟子侄流放蜀地,任由他們自生自滅。與此同時,竇建德被斬首於鬧市。就這樣,兩位曾經在隋末唐初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相繼落下帷幕收場,一個成了刀下鬼,一個流放蜀地。

雖然,唐高祖寬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只是將他流放。可是,到頭來,王世充還是沒有逃過身首異處的下場。正所謂,天道輪迴,報應不爽。王世充過去犯下的滔天罪行,欠下的一筆筆血債,終究會讓他付出代價,而且是生命的代價。

唐高祖李淵寬赦了王世充的死罪,將他判為流放,並沒有讓他馬上啟程,而是將王世充及其兄弟子侄,暫時安置於雍州廨舍,準備押往蜀地。就在王世充慶幸自己撿回一條命時,死神卻悄悄向他逼近。

有一天,門外忽然有人宣稱,朝廷下達敕書,令王世充出門接旨。王世充以為是唐高祖又有新的旨意,絲毫沒有防備,與兄長王世惲一起出門聽宣。想不到,來人並不是朝廷的特使,而是幾個彪形大漢,看到王世充兄弟迎面出來,二話不說,紛紛亮出懷中利刃,一擁而上,將王世充、王世惲兄弟當場殺死。

殺死王世充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王世充的仇家——獨孤機之子定州獨孤修德兄弟。前文說過,武德二年(619年,獨孤機等人曾經計劃剷除王世充,可惜走漏了風聲,王世充先發制人,先下手為強,殺害了獨孤機等人。所以,獨孤修德與王世充是有著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現如今,風水輪流轉,王世充虎落平陽,獨孤修德為父報仇,親手手刃了王世充。

王世充當眾橫死,正好了卻了唐高祖的一塊心病。事實上,李淵也不想讓王世充活著,只不過礙於情勢,才退而求其次,判其流放。但是,唐高祖始終如鯁在喉。誰料,獨孤修德為父報仇,當眾殺死王世充,恰恰幫唐高祖解決了這一難題。因此,事後,唐高祖並沒有追究獨孤修德當眾殺人之罪,只是將他處以免官的懲戒。

毫無疑問,王世充之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罪有應得。這位曾經虎視中原,叱吒風雲的梟雄,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終結了自己譭譽參半的一生。對於王世充其人,史書中對他的評價普遍不高,甚至充滿了口誅筆伐:

世充奸人,遭逢昏主,上則諛佞詭俗以取榮名,下則強辯飾非以制群論。終行篡逆,自恣陸梁,安忍殺人,矯情馭眾,凡所委任,多是叛亡,出降秦王,不致顯戮,其為幸也多矣。&nbsp《舊唐書·王世充傳》

王世充被殺後,其餘王家的兄弟子侄,相繼在流放蜀地的途中,被唐高祖以謀反罪處死。隨著王世充與王氏一族的死於非命,李唐王朝的一大心腹之患,消弭於無形之中,斬草終於除根。

竇建德、王世充先後命喪黃泉,但是,王、竇二人的一些餘黨,還散落在各地。對於這些人,治書侍御史孫伏伽上疏高祖,希望以寬宏為本,不要繼續追究了。最後,唐高祖採納了孫伏伽的意見:

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復徙之,是自違本心,使臣民何所憑依?且世充尚蒙寬宥,況於餘黨,所宜縱釋。&nbsp《資治通鑑》

處置完王世充、竇建德之後,接下來,唐高祖便要努力撫平戰爭創傷,開展戰後的安撫工作。不久,唐軍剛剛班師,唐高祖下詔,宣佈大赦天下,百姓給復一年,也就是減免百姓一年徭役。

另外,陝、鼎、函、虢、虞、芮六州,因為在戰爭當中,為大軍負責轉運糧草物資,居功厥偉;而羅藝管轄的幽州,長期孤懸河朔,抵抗竇建德的進攻,也是非常艱苦。於是,高祖特意下令,這些地方一律減免兩年賦稅、徭役。並且,戰後當地的律令格式,繼續沿用隋朝開皇年間的典章制度。

除了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以外,在經濟領域,李唐王朝也進行了適當的幣制改革。隋朝建立之後,一直使用的是漢代的五銖錢,沒有發行屬於自己國家的貨幣,總是在使用前代的舊幣。

尤其到了隋末,戰亂不斷,狼煙四起,整個國家的貨幣市場,更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爛錢、惡錢在市場上氾濫,質地粗糙低劣。甚至,民間不少人,用皮子和糊紙製成錢幣,導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度苦不堪言。

針對貨幣市場的混亂狀態,唐高祖李淵決定,必須進行適度的調整,改變目前的現狀。於是,武德四年(621年,唐王朝發行了一套全新的貨幣——“開元通寶”,這是繼漢代五銖錢後又一套嶄新的國有貨幣。這套貨幣質地十分精良,“開元通寶”四個字,便是由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親自題寫的:

隋末錢幣濫薄,至裁皮糊紙為之,民間不勝其弊。至是,初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參,積十錢重一兩,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便之。命給事中歐陽詢撰其文並書,迴環可讀。&nbsp《資治通鑑》

經過實施安撫百姓、改革幣制等惠民政策,大戰之後的民生狀況,算是初步得到了穩定。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管理剛剛歸附李唐的中原地區,即河南、河北之地。

這麼大的一片地區,總要有人鎮守才行。因此,洛陽之戰結束後,唐高祖便分派諸將、宗室,前往各地,鎮守河南、河北。首先,高祖任命老將屈突通為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鎮守洛陽,淮陽王李道玄為洛州總管。二人負責拱衛河南地區,統一在秦王李世民的陝東道行臺領導之下。

其次,河北既平,唐高祖又以陳君賓為洺州刺史,將軍秦武通率軍屯守洺州,分別駐守東方諸州。同時,唐高祖還任命鄭善果為慰撫大使,前往河北各州,負責選補山東各州縣官吏。

從表面上看,洛陽之戰過後,彷彿一切都朝著有利於唐朝的方向發展。如果不出意外,休整一段時間,便要實施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步,平定江南,實現南北一統,完成全國的統一。但是,平定江南的軍事計劃,必須要建立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條件上。所謂節外生枝,意外還是發生了。

李唐王朝統一中原,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從河北傳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猶如五雷轟頂,打亂了唐王朝原定計劃的所有部署,什麼訊息呢?原來,竇建德的許多餘黨舊部,居然在河北舉兵叛亂,拉起了反唐的大旗。

更令唐高祖想不到的是,竇建德舊部起兵作亂,短短半年,戰火燃遍河北,李唐王朝險些失去河北,差一點葬送了東征大捷的勝利果實。那麼,已經主動歸附李唐的河北諸州,為什麼會突然發生大規模的軍事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