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以來,中原、北方一帶,群雄逐鹿,兵連禍結。與此同時,長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區,也是戰亂不休。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為代表的江淮三雄,為了爭奪江淮地區,不死不休。直到武德三年(620年),局勢逐漸明朗起來。
在唐王朝的暗箱操作下,杜伏威出兵大破李子通部,攻佔其領地。而後,李子通不甘失敗,又舉兵擊敗沈法興,盡收沈法興所轄地區,重新東山再起。至於沈法興,經此一敗,再無翻身之日,最終窮途末路,投水自戕。
短短數年之間,江淮地區的鐵三角,相互征戰不斷。最後,沈法興是“三巨頭”中第一個滅亡的。這也是弱肉強食,能者居上的亂世法則。雖然,沈法興兵敗身死。但是,杜伏威和李子通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人打了這麼多年,各自的損失肯定不小,誰也沒有吃掉對方。
本來,杜伏威以為,自己擊潰了李子通主力,便能大功告成,李子通肯定會就此一蹶不振。沒想到,李子通另闢蹊徑,轉而又端掉了沈法興,佔據沈部故地,死而復生。這可讓杜伏威頭疼不已,看來,這個李子通,還真是個難纏的勁敵。在如此逆境之下,還能讓他逆風翻盤。
不管怎樣講,沈法興的敗亡,使得江淮的軍事態勢,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三足鼎立,變成了杜伏威、李子通兩強對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雙方終究還會再有一場大決戰。
於李唐王朝而言,它當然是希望杜伏威、李子通打得越狠越好。他們倆打到最後,無論雙方誰輸誰贏,都是唐王朝願意看到的。如果一個能把另一個消滅,自然最好;即使兩個都無法消滅對方,落個兩敗俱傷也好。這樣,將來唐軍掃平江南,也可以減輕一定的軍事壓力,這是唐朝的總體方略。
同樣,杜伏威與李子通兩人都明白,這場決戰,是躲不掉的。首先,從杜伏威的角度來看,他一直視李子通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滅掉這個惹人厭的冤家對頭。其次,李子通自從攻滅沈法興勢力後,逐漸恢復了元氣,也聚攏了一些兵力,擁有了一定的資本,可以和杜伏威一爭高下。
就在杜伏威、李子通在江淮地區相持不下之時,此時的北方,中原戰場,秦王李世民正率領唐朝東征大軍,與王世充苦戰於洛陽城下。時間很快到了武德四年(621年),這一年的正月,杜伏威主動與唐朝聯絡。
當時,秦王李世民正在指揮唐軍主力,猛攻洛陽城。此時,遠在江淮的杜伏威,突然委派部將陳正通、徐紹宗,率領兩千精兵,前往洛陽,與李世民會師,協助唐軍攻打洛陽。有了兩千江淮兵的助陣,對李世民進攻洛陽而言,無疑是如虎添翼。
當然,兩千兵馬並不算多。杜伏威這麼做,充其量也就是擺擺姿態。雖然,杜伏威表面上歸降李唐,接受唐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雙方的關係,是相當得微妙。準確地說,唐朝與杜伏威,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唐朝需要藉助杜伏威手中的兵力,充當李唐平定江淮的“打手”,借刀殺人;與此同時,杜伏威也需要藉助大唐的聲威,為自己壯膽,以便於徹底消滅宿敵李子通,戴上江淮之主的桂冠。
再者,杜伏威雖然歸降唐朝,但雙方都心知肚明,這只是表面上的君臣關係,貌合神離。李唐並不能對杜伏威的地盤,實行有效的管制;同樣,杜伏威也只是表面歸附,實際上依舊是一方割據政權的性質。
以杜伏威的實力,是無法與日益崛起,即將入主中原的唐王朝所抗衡的,關於這一點,杜伏威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杜伏威清楚,一旦唐朝入主中原,滅掉了王世充、竇建德後,必然會揮師南下,蕩平江淮。因此,若要永久坐擁江淮,杜伏威就要提前向唐朝示好,於是,派遣了兩千精兵,配合唐軍圍攻洛陽。
在與唐朝達成某種共識後,雙方那種貌合神離的關係,似乎稍微緊密了一些。唐朝方面,從表面上看,好像默許了杜伏威攻打李子通的行動。同樣,杜伏威藉助唐朝的聲威,準備對李子通動手了。
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遣麾下頭號大將王雄誕,率軍進攻李子通。需要說的一點是,以往無論是針對李子通,還是沈法興的軍事行動,杜伏威都會委派好友輔公祏領兵。這一次,杜伏威卻一反常態,沒有繼續讓輔公祏領兵出戰,而是換成了王雄誕為統軍主將。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上次攻打李子通,輔公祏表現不佳,縮手縮腳,杜伏威對他產生了些許不滿,對他的指揮能力產生質疑。相反,在上次一戰中,王雄誕的表現,尤為出彩,不僅有勇有謀,而且膽識過人。因而,杜伏威此次臨陣換將,由王雄誕代替輔公祏,出兵攻打李子通。杜伏威的這種做法,也讓他與輔公祏之間產生了裂痕:
初,伏威與公祏少相愛狎,公祏年長,伏威每兄事之,軍中鹹呼為伯,畏敬與伏威等。伏威潛忌之,為署其養子闞稜為左將軍,王雄誕為右將軍,推公祏為僕射,外示尊崇,而陰奪其兵權。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與故人左遊仙偽學道辟穀以遠其事。 (《舊唐書·輔公祏傳》)
王雄誕率軍大舉來襲,與李子通部大戰於蘇州。面對來勢洶洶的王雄誕大軍,李子通急忙抽調精兵,扼守一處軍事要塞——獨松嶺。李子通以精銳陳兵獨松嶺,企圖憑藉獨松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優勢,擋住王雄誕的進攻,將其死死拖住,令其知難而退,從而一舉將對方擊敗。
可是,李子通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對上的是杜伏威陣營中的第一名將——王雄誕。王雄誕到底是足智多謀,富有韜略。他清楚,獨松嶺三面環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如果從正面強攻獨松嶺,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傷亡,說不定還會功虧一簣。所以,王雄誕不打算強攻,而是採用迂迴的戰術:故佈疑陣,迷惑李子通。
怎樣故佈疑陣呢?王雄誕派遣手下裨將陳當,率兵一千餘人,趁著夜色,乘高據險,進逼李子通所部。並且,王雄誕下令,眾士兵要多張旗幟,將火把綁縛於樹上,佈滿山澤之間。當時,正好是夜晚,一片漆黑,遠遠望去,只見旌旗蔽日,火光沖天,頗有一種大軍壓境之勢,好像漫山遍野都是王雄誕的軍隊。
見此情形,李子通的心態徹底崩了,以為自己被王雄誕包圍了。最後,李子通一狠心,下令放火燒燬營寨,率軍撤往餘杭。王雄誕見李子通跑了,豈能白白放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一路追擊,直至追到餘杭城下。緊接著,雙方在餘杭城下展開了一場大戰,李子通此時早已軍心渙散,被打得大敗。
李子通遭遇大敗後,率領殘部,退回餘杭城中。然後,王雄誕集結重兵,將餘杭城團團圍住,向李子通施壓,逼迫李子通出城投降。到了此刻,李子通算是徹底明白了,自己如今大勢已去,如果繼續抵抗下去,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最終,李子通窮蹙力盡,主動請降,杜伏威接受了他的投降,將李子通與左僕射樂伯通一同押往長安,交由唐高祖李淵處置。至此,江淮“三巨頭”多年以來的爭鬥,以杜伏威的完勝而告一段落:
雄誕率眾討之,子通以精兵守獨松嶺,雄誕遣其部將陳當率千餘人,出其不意,乘高據險,多張旗幟,夜則縛炬火於樹上,佈滿山澤間。子通大懼,燒營而走,保於杭州。雄誕追擊敗之,擒子通於陣,送於京師。 (《舊唐書·王雄誕傳》)
李子通被押到長安後,唐高祖對他的處置,還是比較寬宏大度的。高祖並未追究李子通之罪,反而賜予了他一套高階宅邸,公田五頃,賞賜財物若干,不計其數。實際上,唐高祖這是變相地軟禁了李子通,準備讓他終老長安。
必須要說的是,唐高祖為什麼沒有殺掉李子通,而是將其表面優待,實則軟禁呢?原因很簡單。李子通兵敗投降之時,劉黑闥已經在河北舉兵叛亂,唐朝正在全力平定河北叛亂,估計唐高祖還來不及料理李子通。另一方面,李淵也想透過對李子通的寬容處置,向天下展示出大唐王朝的胸襟氣度。
李子通投降後,杜伏威一舉拿下了李子通所佔據的全部領地,取得了爭奪江淮之主的決定性勝利。此時,對於杜伏威而言,沈法興和李子通,這兩個與自己糾纏多年的強敵,一個死了,一個降了。看來,杜伏威拿下江淮全境,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強勁對手。所以,接下來,杜伏威便要消滅江淮地區剩餘的小股割據勢力,徹底肅清江淮。
不用說,這個任務,杜伏威自然又是交給愛將王雄誕去完成,由王雄誕繼續帶兵,掃平剩餘的江淮割據勢力。從擊敗李子通,已經足以看出王雄誕的能力,解決剩下的這些小山頭,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嗎。
李子通失敗後,杜伏威肅清江淮,主要面臨的有兩股敵人,一個是佔據歙州(今安徽歙縣)的賊帥汪華,另一個則是佔據崑山的蘇州賊帥聞人遂安。首先,王雄誕將矛頭對準了歙州賊帥汪華,準備先拿他開刀。
汪華佔據黟、歙之地,稱王十餘年,實力雖然比不上江淮“三巨頭”,但依然不可小覷。王雄誕擊敗李子通後,調轉槍口,回師征討汪華。汪華也不是吃素的,親率精甲銳士,陳兵於新安洞口,與之拒戰。
對此,王雄誕立即作出部署。一方面,他將一隊精兵埋伏于山谷之間,伺機而動;另一方面,王雄誕則派出數千老弱兵卒,出戰與汪華交鋒。剛剛交戰不久,那數千老弱羸兵,便佯裝敗退,返回大營。
看到敵軍後退,汪華立刻率軍進攻對方大營。沒想到,此舉正中王雄誕下懷。於是,王雄誕命令留守大營計程車兵,拼死力戰,務必死死頂住汪華的進攻;同時,王雄誕悄悄指使埋伏于山谷的一隊精兵,迅速搶佔新安洞口,截斷汪華所部的後路。
結果,汪華猛攻大營,久攻不克。等到晚上回軍時,發現洞口已被攻佔,後路完全被截斷。所以,汪華陷入了一個進不得進,退不得退的尷尬境地。萬般無奈之下,汪華只好自縛,向王雄誕投降。就這樣,佔據歙州的汪華勢力,被王雄誕輕鬆地消滅了:
先是,汪華據黟、歙,稱王十餘年。雄誕還軍擊之,華拒之於新安洞口,甲兵甚銳。雄誕伏精兵于山谷,帥羸弱數千犯其陳,戰才合,陽不勝,走還營;華進攻之,不能克,會日暮,引還,伏兵已據其洞口,華不得入,窘迫請降。 (《資治通鑑》)
平定歙州汪華之後,王雄誕趁熱打鐵,兵鋒直指佔據崑山的蘇州賊帥聞人遂安。聞人遂安長期佔據崑山縣,卻無所歸屬,沒有依附於任何一支割據政權,獨來獨往,是一支獨立的武裝勢力。當初,沈法興走投無路之時,便曾經率領殘部,準備投奔聞人遂安,但最終還是兵敗自殺身亡。
所以,攻克歙州後,王雄誕馬不停蹄,率軍直撲崑山,進攻聞人遂安。到達崑山之後,王雄誕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崑山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強攻恐怕難以力勝,且耗費兵力、時日。思來想去,王雄誕不準備強行攻城,而是打算不戰而屈人之兵,勸降聞人遂安,兵不血刃地拿下崑山。
於是,王雄誕一個人單騎來到城下,向城中的聞人遂安喊話,分析目下形勢,“陳國威靈,示以禍福”。聞人遂安經過深思熟慮,明白自己如今已不是杜伏威的對手,還不如開城投降。隨後,聞人遂安率領諸將,出城歸降。就這樣,王雄誕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聞人遂安,拿下崑山。
自此前前後後,王雄誕先是率軍擊破李子通,蕩平了江淮“三巨頭”中頭號霸主。緊接著,王雄誕又相繼出兵,平定了歙州汪華、崑山聞人遂安兩股割據勢力。王雄誕因為這一系列的戰功,被拜為歙州總管,賜爵宜春郡公。當然,王雄誕接受的是唐朝的冊封,畢竟,他名義上,是在為唐朝征戰江淮群雄。
同樣,隨著李子通、汪華、聞人遂安的相繼失敗與投降,江淮地區基本被杜伏威所佔領。當時,杜伏威的地盤,盡有淮南、江東之地,其勢力範圍,“南至嶺,東距海”。也就是說,杜伏威實現了對江淮地區的軍事統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江淮之主,完成了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