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到了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在消滅江淮輔公祏勢力後,唐王朝的統一戰爭,逐漸接近尾聲,勝利在望。對於李唐王朝而言,除了朔方梁師都以外,基本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或者,確切地講,大唐王朝一統天下的道路上,已經沒有任何能與之匹敵的強敵與勁敵了。
然而,就在大唐即將完成統一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天下初定之時,唐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曾經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勳大將,竟然舉兵反唐,帶頭與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唱起了對臺戲。這位擁兵作亂的大將,不是別人,正是鎮守幽州的一方邊將——燕郡王羅藝。
那麼,羅藝為什麼要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執意起兵作亂呢?面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再籠絡,羅藝為什麼依舊一意孤行,他與唐太宗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個人恩怨?最終,初登皇位的唐太宗,又是如何平息這場來自內部的兵變,而羅藝又會為自己的謀逆行為,付出怎樣慘重的代價呢?
武德六年(623年)二月,正當唐王朝的統一戰爭,朝著勝利越來越近的時候,一個噩耗突然傳來。原來,為李唐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巾幗英雄——平陽公主,不幸英年早逝。平陽公主的去世,令唐高祖李淵悲痛不已。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與太穆皇后竇氏的女兒,也是他(她)們唯一的女兒。李淵與竇皇后夫妻,總共孕育了四子一女,分別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衛王李玄霸、齊王李元吉、平陽公主。其中,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唐高祖李淵長大成人的嫡出兒女,便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平陽公主四人。
關於平陽公主其人,前文曾經介紹過,她可不是一個深居淺出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當初,李淵決定晉陽起兵時,平陽公主與丈夫柴紹,還留在長安。最後,夫妻二人一商量,柴紹返回太原,協助父親李淵,平陽公主則留在長安周邊,見機行事,伺機而動。
柴紹走後,平陽公主便散盡家財,迅速在長安周邊,招募軍隊。在她的感召之下,所聚集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甚至超過了七萬人。這支軍隊,便是赫赫有名的“娘子軍”。建立“娘子軍”後,平陽公主親自率軍,四處攻城略地,連克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等於是說,平陽公主為父親李淵進入關中,掃除了一個又一個障礙。
後來,李世民親統右路軍,率先挺進關中。當時,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娘子軍”精兵,與李世民的右路軍,會師渭北。姐弟二人,共同經略關中,迎接父親李淵的到來。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隸屬於李世民部下,與平陽公主算是平級。因此,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設定幕府。
所以,在李淵攻克長安,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平陽公主所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日後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弟弟李世民。李淵稱帝后,封愛女為“平陽公主”。並且,根據《唐會要》的記載,“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於他主”。因為平陽公主的赫赫軍功,所以她每次得到的賞賜,都與其他公主不同。
平陽公主的去世,使得唐高祖李淵十分悲痛。在他看來,公主之死,不僅是讓自己痛失愛女,白髮人送黑髮人,更是讓大唐蒙受了巨大損失。故而,唐高祖決定,要為公主舉行隆重的葬禮。於是,高祖下詔,以軍禮為公主下葬,“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這是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葬禮規格。
然而,負責掌管禮制的太常卿,卻認為鼓吹是軍樂,不適合用於婦人葬禮:“禮,婦人無鼓吹”。公主是女人,以軍禮下葬,不合禮制。結果,唐高祖李淵很不高興,在他看來,平陽公主豈能與尋常女子相比。公主為了大唐的建立,勞苦功高,功勳卓著,以軍禮下葬,天經地義,有何不可!面對太常的質疑,唐高祖李淵是這樣予以駁斥的:
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於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勳。周之文母,列於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 (《舊唐書·平陽公主傳》)
最後,唐高祖力排眾議,依舊以軍中之禮,為平陽公主下葬。同時,唐高祖命令有司,根據諡法“明德有功曰昭”,追諡平陽公主為“昭”。所以,平陽公主亦被成為“平陽昭公主”,她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獨立諡號的公主。
就在唐高祖還沉浸在喪女之痛時,此時,卻傳來了一個好訊息,稍稍緩解了唐高祖李淵的悲痛。什麼好訊息呢?負責鎮守幽州,時任幽州總管的大將羅藝,主動奏請入朝。對此,唐高祖很是高興,任命羅藝為左翊衛大將軍。
然而,羅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次入京述職,卻無意間涉足到了李唐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而且,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羅藝一錯再錯,利令智昏,以致於踏上了一條謀逆的不歸路。
所謂李唐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說白了,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圍繞儲位的鬥爭。以李建成為代表的太子集團,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集團,兩大政治集團,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與較量。
自從唐朝建立之後,作為大唐王朝的一代戰神,長期以來,秦王李世民一直擔當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率領軍隊,南征北討,掃平群雄,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無人可比的蓋世功勳。尤其是,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統率十萬唐軍,東征洛陽,決戰虎牢關,全殲竇建德十餘萬夏軍主力,並一舉攻克洛陽,破鄭滅夏,拔除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雄據中原的割據政權,實現了李唐王朝對黃河流域的統一。
攻克洛陽,李世民為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因此,大軍凱旋之日,長安軍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場面極為隆重。戰後,對於李世民的封賞,唐高祖李淵幾乎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最後,唐高祖擬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封號,賜予李世民——“天策上將”。這個時候,李世民達到了他人生事業的巔峰。
由於李世民功蓋天下,威震四海,他與大哥李建成之間的兄弟關係,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首先,李世民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他對太子之位,也開始產生了覬覦之心。於是,這位令天下群雄膽寒的秦王,已經不滿足只是屈居藩王,打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代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有朝一日,他還要取代父親李淵,君臨天下,成為大唐之主。
與此同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也察覺出了李世民的狼子野心。隨著李世民功業日盛,李建成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終有一日,李世民會威脅到自己的儲君之位。歷朝歷代,皇權之爭,從來就沒有脈脈溫情可言。所以,李建成當然不會任其蔓延下去,為了鞏固太子之位,他自然要竭力扼制秦王勢力的擴張。
就這樣,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一個要爭奪儲位,一個則要鞏固儲位。曾經並肩作戰,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為了皇位互相角力,展開了殘酷的明爭暗鬥。在這個過程中,長安廟堂之上,許多文臣武將,都捲入了太子、秦王的儲位之爭,其中也包括鎮守幽州的大將羅藝。
關鍵問題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中,羅藝自始至終,都屬於李建成陣營,是站在李世民的對立面上。正因如此,才造成了羅藝日後起兵謀逆的人生悲劇。那麼,羅藝與李世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不可調解的矛盾?
若要了解這一切,還得從羅藝的人生經歷說起。或許,從羅藝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某些不為人知的性格特徵。
從古至今,羅藝在民間的文學形象,極其豐富。比如,明末清初的作家袁于令,在創作的小說《隋文遺史》中,說羅藝原為北齊勳爵大將,北齊滅亡後,他不願歸順隋朝,率軍殺至幽州,勾連突厥,樹起反旗。後來,隋朝對羅藝屢攻不克,只得將其詔安,將幽州割讓於羅藝,令其統領十萬雄兵,鎮守幽州。
並且,這本小說中,還給羅藝虛構了一個夫人秦氏、兒子羅成,秦瓊則成了羅藝的內侄。無論是後來的《說唐》、《隋唐演義》等一系列評書演義作品,基本上都延續了這種說法,羅藝乃是一方封疆大吏:
羅藝,字廉庵,北齊勳爵燕公,隋封靖邊侯,秦瓊之姑父,父羅允剛,夫人秦氏乃親軍護衛秦妲之女,子羅成。 (《說唐》)
在《說唐》之中,羅藝為人耿直,武藝超群,擅使一杆滾銀槍,羅家槍天下無雙。只不過,後來,羅藝死於蘇定方的暗箭之下。其子羅成,更是排名隋唐第七好漢,武功高強,容貌俊俏,素有“冷麵寒槍俏羅成”之稱。《說唐後傳·羅通掃北》中的主人公大唐掃北王羅通,正是羅藝之孫,羅成之子,第三代隋唐英雄。
按照評書演義作品的說法,羅藝是鎮守一方的異姓藩王。那麼,歷史上的羅藝,是否如演義中那樣手握大權,呼風喚雨呢?雖有一些出處,但總體來說,差別不大,演義和正史,有一個共同點,羅藝是封疆大吏。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演義中的羅藝,生活於北齊時代;而正史中的羅藝,則是活動於隋、唐時期。
羅藝,字子延,本為湖北襄陽人士,卻長期寓居於京兆府雲陽縣(今陝西涇陽)。所以,羅藝從小到大,都是生活在關中一帶。不過,羅藝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草根出身,相反,他是出身於將門世家。羅藝的父親羅榮,在隋朝擔任左監門將軍。因此,也使得羅藝的身上養成了一些武將的習氣。
這種武將習氣,似乎間接導致了羅藝日後的人生軌跡。什麼樣的武將習氣呢?根據《舊唐書·羅藝傳》的記載,“藝性桀黠,剛愎不仁,勇於攻戰,善射,能弄槊”。羅藝為人桀驁不馴,剛愎自用,卻驍勇善戰,精於騎射,擅使馬槊。其中,羅藝身上最鮮明的性格特徵,便是桀驁不馴,不服管。
大業中期,羅藝由於屢立戰功,官至虎賁郎將。後來,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羅藝奉命督軍北平郡,受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節制。李景此人,可不是什麼等閒之輩,此人歷經北周、隋朝,身經百戰,先後參加過北周滅北齊、討伐尉遲迥、隋平南陳、遠征遼東等大戰,軍功無數,堪稱 一代名將。
但是,羅藝在督軍北平郡期間,卻與老將軍李景發生了矛盾。原來,羅藝年少時熟諳兵事,軍紀嚴明。可是,羅藝本人倨傲任性,眼高於頂,多次與李景發生衝突,總是被李景羞辱。時間一長,羅藝對李景懷恨在心,想要除掉這個與自己作對的老傢伙。於是,羅藝打算陷害李景。
當時,李景鎮守幽州,各地義軍蜂起,形勢很不樂觀。為了防守幽州,李景到處招募勇士,加強軍事力量,抵抗農民起義軍。沒想到,羅藝覺得,這是一個除掉李景的好機會。因此,羅藝向隋煬帝舉報,說李景暗地裡招募死士,意圖謀反。不料,隋煬帝根本不信,還派李景的兒子,前往幽州,安撫李景:
縱人言公窺天闕、據京都,吾無疑也。 (《冊府元龜》)
原本,羅藝想要透過無中生有,向隋煬帝告御狀,借刀殺人,除掉老將李景。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羅藝此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不懂得隱忍,一味愛出風頭。
可是,話又說了回來,一般狂人都是有能耐的。羅藝雖然為人桀驁不馴,但他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恐怕羅藝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因為羅藝能力出眾,才能在隋末亂世中,稱雄一方,佔據一席之地。
所謂時勢造英雄,羅藝能夠在亂世中迅速崛起,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由於長期戰亂,導致田園荒蕪,民生凋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另外,涿郡當地,物產豐盈,加之武器精良,糧草充足,並且,臨朔宮中,積攢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屯駐著數萬大軍,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涿郡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成為了各方勢力垂涎三尺的目標:
後遇天下大亂,涿郡物殷阜,加有伐遼器仗,倉粟盈積。又臨朔宮中多珍產,屯兵數萬,而諸賊競來侵掠。 (《舊唐書·羅藝傳》)
負責留守涿郡的隋朝虎賁郎將趙什柱、賀蘭誼、晉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唯獨羅藝獨自率軍出戰,前後破賊殺敵,不可勝數,故而威名日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羅藝立下無數戰功,很快便遭到了一些人的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