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村。楊氏坐在書房之中,為王平安收拾東西,而王平安正在對著一個梳妝盒大小的木盒子發呆!
楊氏道:“兒你明天就要去書院讀書了,得準備齊全,那可是鹹同書院啊,咱們徐州最好的讀書地方,裡面全都是大名士,個個都是文曲星下凡。”她看了一眼王平安,又笑道:“平安,你真給咱們老王家漲臉,娘和別人說起這事,別人都羨慕的不得了!”
王平安回過神來,道:“娘,你不用收拾啦,我只是去那裡讀書,白天去,晚上回來,並不住宿,無需帶行李,有啥好收拾的!”
“得把你明天要穿的用的都收拾好,免得出了差錯惹別人笑話。嗯,馬車也得準備好,還有讓丹若和蓮霧陪你一塊去!”楊氏說道。
王平安笑了笑,母親喜歡做這些,那隨她的心願便是。他把目光又轉回到木盒子上,伸手從裡面取出一個小小陶罐。
這是一套陶製的小罐子,也就是現代常見的火罐兒。這套火罐兒是外地逃難來的百姓送他的,因他治好了百姓的病,而百姓人在難中,沒有錢財相謝,有戶人家便把這套極為珍貴的火罐兒送給了他。
這套火罐兒本來是人家當做傳家寶的,王平安本不想收,但非送他不可,他也只能留下,不過還是送了那戶人家一筆錢,算做是買的。
在現代,拔火罐是很普通的中醫療法,操作簡單,方便易行。拔火罐出現在晉朝,那時用的是牛羊等的角,所以也稱角法,在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裡,就有角法的記載。
到了隋唐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由於竹筒便宜,這種治療方法便開始普及起來,俗稱吸筒。不過,倒是很少有人用陶罐,一來是因為陶罐的製做要求高,價格貴,二來是當時的交通不發達,很容易將陶罐碰碎,不方便攜帶,所以只有少數貴族家庭才會使用。
王平安面前的這盒陶罐,便是一套非常精美,堪稱工藝品的火罐兒!他將火罐兒放入盒中,心想:“很好,以後又多了種治療方法!”
楊氏把他的衣服一件件的找出,挨個的比量,挑出最好的一套,放在他的床頭,這才離去,臨走前還特地吩咐,讓他早些起床,王平安自然答應。
第二天一大早,王家大院裡便忙了起來,一家人從上到下,滿院的吆喝,都在為王平安第一天入學做準備,也不知他們忙活個啥,反正人人都有事做!
王平安吃過早餐,在楊氏的強烈要求之下,只好帶上兩個小丫頭,一起上了馬車,進城趕往鹹同書院。
王有財和楊氏一齊送他出門,望著遠去的馬車,楊氏道:“兒子出息了,進了有名的書院去讀書,以前想都不敢想,只盼著他沒病就好!”
王有財笑道:“可不有出息了嗎,不但病好了,自己還成了醫生。”老兩口感慨一番,這才回院。
王平安乘車到了鹹同書院,車門一開,他先下了車,這回守門老僕可不敢攔他了,忙起身迎接,說了不少的客氣話。
丁丹若先從車上下來,轉身抱起一個大大的圓形木盒,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一套精緻的洗漱用品,裡面手巾、木梳,小鏡應有盡有,甚至還有個小小的洗臉盆!
她下車之後,便是柯蓮霧,金髮碧眼的小姑娘也不輕鬆,左手拎著一個盒子,裡面放著書本筆墨,還有一爐上好檀香。右手又是一個盒子,裡面放著各種點心、水果,還有茶葉。楊氏怕虧了兒子的嘴,凡是能想到的,都給他帶來了。
老僕看著目瞪口呆,心想:“這位公子好象不是來讀書的吧,這派頭也太大點兒了,竟然還帶了丫環來,而且還是兩個!”
王平安心中嘆氣,似乎派頭確是有些大了,未免紈絝,不過看書院裡有錢的子弟眾多,自己應該算不上什麼吧!
正要進門,忽聽馬蹄聲響,有人叫道:“呀,這不是王兄嗎,好巧,咱們又見面了!”一人騎馬而來。
王平安回頭一看,竟是那晚跑來向自己問東問西的一人,好象叫趙璧的。他趕緊一拱手,道:“原來是趙兄,幾日不見,風采依舊!”
趙璧從馬上跳下,走上前來,著實親熱,拉著王平安的手,問道:“王兄這是要進書院找人,不知找的是誰?裡面的人小弟全都認識,可以帶你去找!”他雖比王平安大著好幾歲,可還是滿口的王兄叫著,自稱小弟。
王平安笑道:“小弟不是來找人的,而是來讀書的,打算明年應考,以後咱們就是同窗了!”
趙璧一愣,上下打量了番王平安,又看了看他身後的兩個小丫環,呆了半晌之後,忽地一挑大拇指,道:“王兄好氣派,咱書院裡學生雖多,但如論氣勢,當以王兄為第一,你當之無愧!”
王平安苦笑一聲,道:“這是母親大人安排的,小弟也是無可奈何!”
兩人一起進了書院,王平安去找邱問普,而趙璧則直接去了書堂。
沒等王平安跨過後園,邱亭軒卻迎了上來。見到王平安,邱亭軒有些尷尬,那日父親大人將話說得太滿,結果沒從刺史手裡要來生徒名額,還得再去第二回,這事不知怎麼和王平安解釋才好。
王平安當然不會主動問起,只是問醫科的書堂在哪裡,邱亭軒見他不問,這才稍稍放心。他道:“咱們書院考各科的都有,但有些科學生太少,所以都併到了進士科中,大家在一個書堂裡讀書,愚兄這便帶你去!”領著王平安到了進士科的書堂。
鹹同書院的進士科書堂,是第二大的,第一大的是明經科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