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李娟的牽線搭橋,李雲海結識了不少新貴。
再加上有李娟給四海集團背書,西州市裡的權貴們,對四海集團也多了幾分忌憚。
四海集團的汽車城擴建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施工,新的廠房建設完成,全部投產。
在年底以前,今年接到的所有定單,可以陸續完成交付。
四海星光開始在全國各省的經銷商進行銷售。
相關的廣告投放,也鋪天蓋地而來。
這款車的銷量怎麼樣,還得看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反饋。
國內的車市,主要還是合資車的天下。
在很多人看來,開合資車更有牌面。
但是合資車的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想想當年的桑塔納就知道了。
一款原本只想定價幾萬塊錢的車子,最後賣到二十多萬。
由此可見,合資車的利潤有多高。
同樣系列的零部件,差價可能也就在百分之二三十,組裝成合資整車,賣出來差價可能是百分之兩百到三百!
所以豪車價效比不高,但大家就是願意為面子買單。
再舉一個例子,當年日產陽光剛進入國內時,售價儘管高達19萬,但銷量卻是非常堅挺的。
後來,市場終端優惠之後,入門版的售價只需6萬塊,銷量還提不上去。
中間13萬的差距,可想而知,這裡面的水分有多大!
還要計算當年的人均收入,以及貨幣購買力。
在當時,能購買20萬左右車型的家庭,少說也要有購買別墅的能力。
九十年代中後期,一線城市人均月收入最高一千多元,年收入不到兩萬,普通工人收入500塊左右,年收入6000元。我們按照高收入來算,奧拓相當於4年的收入,桑塔納相當於10年的收入。
同時期,國人99.99%都沒有意識去買房,一線城市的平均房價,大約是2000多元每平米,那會兒也沒啥大戶型,買一套兩居室大約就是10萬。
一輛小車,相當於兩套房子!
這麼一對比,便知道當時的汽車有多貴了。
而20年以後,奧拓和桑塔納價格降了一半兒,一臺奧拓或桑塔納在一線城市,連一個平方米都買不到。
在九十年代末,普通人要攢一輩子的錢,才有可能買得起一輛20萬左右的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並不看好李雲海造車這件事情。
有人在媒體公開發表文章,分析四海集團造車,還有人直言,說四海集團撐不過兩年就會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