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四十八章 外交無小事

日本國使節進入關中了。

這個訊息的傳遞速度極快,一時間,整個長安好像都在做著最後的準備,等待著這上百年未曾朝覲中原王朝的日本使節。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不是中原王朝對他的重視程度有多高,而是舉國上下都以為這是件十分新鮮的事,所以對他的重視程度也就成了一種無意間的行為。

司禮監的官員們忙碌個沒完。

有些只是將前朝的舊物搬出來加以創新改造,就成了大唐的禮節性的國家性的外交制度。

凡外國使節覲見,必須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禮。

其實說這句話無可厚非,泱泱中華帝國的皇帝陛下,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要比其他小邦君主高貴尊崇得多。

但制度是制度,想法是想法,實際卻是另外的一層意思了。

這不是為了顯擺我大國國外,你的大國有國威,我的小國也有,雙方的核心焦點問題就是我們的國格是否一致,人權是否平等,我們雖是小國,但小國有小國的禮節。

未必是我們不尊敬你,只是,我們的使臣對大唐的皇帝行三叩九拜之禮,自然可以。但有朝一日大唐的使節去了日本,能否對我天皇行如此的大禮呢。

這就是問題,也是禮部官員們一直在研究的核心問題。

這日本國按照舊制,就是我大唐的藩屬國,如今雖然上百年斷了聯絡,可他們現在派出使節,明擺著就是要和我大唐在讀聯姻的嘛。

是啊,你要聯姻可以,這就必須要拿出誠意來。

你們的國王必須要由我大唐皇帝親口冊封才行,就是他來不了現場,他們的使臣也得將這詔書帶回去,行個冊封大殿什麼的,這才對啊......

日本的前隊使臣團已經進入長安,但這只是負責前期的籌備準備工作的,不代表其大使的真正意圖,但一些繁雜的禮節性的事物也要在這些人中先行準備。

距離使節入京還有三日,眼看著這邊的日本使節已經入了潼關,而這邊的準備工作雙方各執一詞,還沒有真正形成什麼共識。

言玉的要求是,這次使臣覲見陛下,必要要像當年盛唐時期的規模和制度一樣,就將他先照搬過來使用,待到日後,再慢慢加以改善修繕。

但這顯然遭到了日本先行代表團成員們的反對。

他們認為,日本國雖小,但是自古都是自成一國,雖然他們在百年前確實連年不斷地朝覲大唐,但此大唐非比大唐這句話確是沒有說出口來。

現在物是人非,中原王朝又號稱了大唐帝國,確實如此,但歷史傳承不同,他們現在的天皇也是剛剛登基的,不懂前朝事物。

所以一是這三叩九拜的大禮怕是行不成了,二是日本國進獻大唐國的物品稱之為賀禮,而非進貢,三是兩國各自修書,當堂交換國書,盟約兩國睦鄰友好,永不相犯,且兩國為兄弟之國。

這不是胡扯嗎?

是啊,王爺,老臣也以為這些小個子日本人盡是瞎扯,這些人很難對付啊......

你告訴他們,他有他們的要求,我有我們的原則,我大唐帝國的原則就是,一是日本國的國王決不能稱之為天皇,就叫日本國國王,而這個國王的頭銜必須是我大唐王朝所承認的皇室合理繼承人才行,必須要我大唐皇帝冊封,每代新的國王繼位,第一件事,必須來長安接受冊封,否則,我大唐王朝一概不予承認。二是兩國為宗主國與番邦國的關係,這個絕對不能變,日本國視自己國力強弱,每年向我大唐朝覲,大唐也向日本國饋贈同等價值的貨物,以示優容,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別人給我們送兩頭牛外加一些土特產,我們就要回贈別人一座金山銀山的事。三是這三叩九拜的大禮是必須要行的,若是不行也可以,現在就通知前方負責迎接的官員,我攝政王說了,日本國特使不必覲見,就地駐紮,什麼時候將這幾件事情想清楚了,再來朝覲不遲。

這......

就這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