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章 生活不易

1976年大地震造成了幾十萬人的傷亡,人們沒有條件及時地為逝去的親人選擇墓地或者火化,遇難者的遺體隨處可見,大部分就是找到稍微偏僻的地方,做好標誌就地掩埋。

大災過後,國家為了防止瘟疫發生,每天都要以各種方式噴藥消毒,與此同時,林海各地區對遇難遺體進行了二次掩埋。

這實在是個不願提起的話題,每天的大街上,滿載屍體的老式解放翻斗車,拉著防空警報,一輛輛從街頭駛過。駕駛室裡是我們敬愛的人民子弟兵,車廂後鬥就是裝在塑膠袋子、被重新挖出來的遺體……。

很難想像出,二十多萬具遺體被重新掩埋、火化,那是怎樣一個艱鉅的工作啊!衝在最前線的就是我們的親人解放軍。

浩南家新房是頂樓三層、六十平米的三居室,按人口來說本來是可以要上兩套房,王辰說:“夠住了,房子太多麻煩,不好管理。”

這是全家人第一次住樓房,每天大家圍繞著新家有說不完的話題。但沒過多久剛開始的新鮮感,很快就被繁瑣的樓上樓下來回跑的家務活泯沒了。

首先是挑水,震後的樓房各種設施還不是太健全,浩南家這片工房區有大概十幾棟樓,整體沒有水。

每天挑水上樓是浩南、浩北每天必做的家務之一。

最難地是挑著兩隻裝滿水的水稍爬樓梯,不僅平衡要控制好,前後高低最難把握。

相對挑水來說,劈柴和倒爐灰就輕鬆多了。

那時家家戶戶都生爐子,買煤也要憑票供應,想買好燒的煤,還需排隊登記,借輛推車拉回家,用編織袋往樓上背,煤店裡或者街上賣散煤的收費也可往家裡送,再後來出現了罐裝的煤氣。

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往前走著,每天粗茶淡飯,按時上學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又要忙家務。每逢星期天浩南和妹妹在家門口馬路邊兒上還要擺書攤賺錢,忙忙碌碌很充實。

孩子們受父親影響都愛看書,所以家裡的書也多,尤其是小人兒書,拿出來擺攤兒出租,一分錢看一本,引來好多小孩兒現場坐著小板凳兒看。

想想每個星期天賺到的一兩角錢那是應該是浩南最早的收入了,按時髦地話說,是他的第一桶金,不過就是桶有點小,迷你型的。

高一暑假,在浩南死磨硬泡之下,王辰終於答應,允許他回一趟老家,不知為什麼,浩南對父親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一直都在尋找著機會,想要一探究竟。

王浩南一個人背了個大包,在媽媽淚眼婆娑的注視下,生平第一次單獨踏出了家門,離開了熟悉的林海離開親人,心裡難免有點淡淡憂傷,不過馬上就被對另外一個嶄新陌生的環境、急欲探索的憧憬之心,衝擊的淡之又淡。甚至有些天高任鳥飛的感覺。

正值下班時間,馬路上的腳踏車如潮水一般,距火車發車時間尚早,浩南在路上邊走邊玩。

街口路邊,三、五成群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彈著吉它、唱著流行歌曲,還時不時地對著路過的女孩打著口哨。

還有好多留著長髮、戴著太陽鏡、花格襯衣扎進喇叭褲、拎著錄音機的青年,圍成一個圈圈,跳著搖擺舞,錄音機裡播放著港臺歌曲:

送你送到小村外 ,

有句話兒要交代。

雖然已經是百花開 ,

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

記得我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