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居正在刑部大牢中喝的酩酊大醉時,夜半街頭也出現了數十輛馬車,而每輛馬車上裝著的卻是四五個孩童。
“拿好了,每家每戶塞一份。”
“喏。”
大車的數輛極多,這份單子散的速度也比先前張居正發散時散的快的多。
僅一夜的功夫,京師每家每戶便收到了一份傳單。
而傳單上的內容則是後世看起來相當爛俗的劇情,即“忠臣因“孝”得罪同僚,竟被戕害,舉孝子入京喊冤求告無門,某後黑手竟是當朝九卿之門生,叩請鄉鄰明日刑部助孝子一臂之力。”
首先拿出的是孝子這個極易引人代入的身份,而後便是用權貴身份引起百姓共鳴,最終用一個不花錢的行為拉百姓下場。
整篇文章行文流暢,甚至沒有提及任何人名,明裡暗裡透露出來的只有一句話。
——不來不是大孝子。
次日清晨時分,一襲縞素的陶大臨便出現在了正陽門外,每三步便一拜,九步則一叩首。
每拜每叩,皆朝刑部方向。
當然,陶大臨倒也不傻,此時京師尚未南擴,即永定門等門尚未修繕,自正陽門入城不到一百步就是刑部衙門。
之所以如此,陶大臨就是故意走慢點要讓京師的百姓看到他來了。
就在陶大臨第一拜時,便有不少行人原地駐足了。
“夫人,昨天晚上那傳單怕是說的是真的啊。”
“那大孝子當真來喊冤了?”
“何止啊,三步一拜,九步一叩,聽說還是一位舉人老爺,真是聞者落淚啊!”
“快,帶上咱娃子去沾沾仙氣去,讓他們哥仨都好好學著點。”
“……”
孝,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是關係到所有人切身利益的。
汝奉雙親,子奉汝,是為天理。
孝子不能輸,孝子輸了,孝的價值觀就崩了,不孝子越來越多,所有人都將老無所依。
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刑部衙門的外面便聚滿了百姓。
陶大臨的身旁則是跟著另一個儒生。
“念齋,待會要說白話百姓才能聽懂,切記言不可繁。”
“惟修是我家事連累你了。”
表字惟修者,正是陶大臨的同窗吳時來。
“念齋休得多言,陶公與家父亦是世交,我自當盡心。”
吳家不似陶家,雖是一方小富,但比陶家終究是差遠了故此吳時來從未因陶師賢之事棄陶大臨而去,前幾日陶家事發時,陪在陶大臨身邊的也就只剩下了吳時來。
二人現如今就差直接拜把子了。
刑部是朝廷衙署,而坐在堂中的詹瀚卻是不以為意。
“詹部堂,外面的百姓都堵到後府衚衕去了,陶公子本就是舉人,應當可以直入衙署的啊。”
詹瀚有些不耐煩的對面前的書吏擺擺手道:
“是啊,舉人是能直接進來,可不是你我將他攔在衙門外的啊,是陶公子自己願意跪在外面,那本官總不能攔住陶公子盡孝吧?讓陶公子在外面跪著便是,就當沒看見。”
詹瀚巴不得這事情鬧得越大越好,甚至還派人放了信出去,今日入刑部當差的官吏,皆自後門入,刑部衙署一整日沒有開門,反而迎合了百姓的猜想。
這得是多大的後臺,竟是壓得刑部衙門都不敢開門!
就在詹瀚坐在值房吃茶時,東宮的一名小太監徑自衝進了刑部大牢,直接將宿醉未醒的張居正給喚醒了。
“張侍講,您快些入宮吧,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