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沒多特別,可以說普通,都是他們非常熟悉的事物。
一束成熟的小麥。
一袋黃豆。
六棒玉米。
尋常的事物,不尋常的外形。
小麥麥穗有普通麥穗的兩倍長,每一個都品相完美,猛一看會讓人認為是製作出來的模型。
黃豆粒比普通黃豆更大更飽滿。
玉米更是,顆粒大,金燦燦的,拿出去說是道具沒人不信。
但一群人已經確認過了,這幾樣都是真的,沒有一點作假,全是從地裡長成就是這樣的。
“怎麼麥穗會長這麼大?是哪個實驗室新培育出來的?怎麼會這樣隨便地寄到咱們所來了。”
可不是隨便嗎,一個普通紙箱子,不怕給壓壞了。
“還有這黃豆,這玉米,是轉基茵技術培育出來的吧。”
一個戴眼鏡的男子拿著一疊紙,扶了扶眼鏡,說道,“這是一起寄來的資料,裡面說,這些都是自然選育出來的,不是轉基茵。
看看上面說的黃豆的畝產,超過現在的一倍了,要是真的可就太強了。”
“小鄒,你在哪找到的?”一位頭頂毛髮見少的中年人向戴眼鏡的男子伸手,“拿來我看看。”
“資料放到箱底下的刨花堆裡了。”小鄒把資料遞給中年人,“蔡主任,寄東西來的人可能是個民科。”
“民科?”一個瘦瘦的穿著白大褂的男子露出不相信的表情,“不可能吧?民科能培育出這樣的種子來?”
一位老者走了進來,“寄來的東西在哪?”
“曾老。”一群人給老者讓出了位子。
曾老走到桌前子,看到擺在鋪展在桌子上的幾樣東西,緊走了幾步,過去先是貼近看了看,又小心地拿起一根麥穗,放在眼前仔細看著,讚道,“好東西啊。”
蔡主任問,“曾老,你知道這是誰寄來的?是地方上的研究所嗎。”
曾老輕輕放下手裡的麥穗,嘆道,“不是,是個人培育出來的。也就是你們說的民科。”
“民科!”
“真的啊曾老,沒跟我們開玩笑?”
曾老把手裡卷著的一份雜誌遞給了蔡主任,“裡面有這位民科發表的文章。”
這是一份外文的期刊,可以說是農業類國際一流期刊。
蔡主任將信將疑地開啟雜誌目錄,很快找到了跟他剛才看的資料裡相同的名字,“真是她,衛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