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到時候這個商人肯定也包括朱慈烺。
但是現在皇明商號很明顯沒有棉布的定價權,產量僅有十分之一,還主要用來出口,怎麼爭定價權?
要不出口轉內銷?但是內銷賺錢就不多了,在缺錢的時候,一年多掙五百萬對於朱慈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朱慈烺忍不住問道:“去年國內棉布價格上漲了多少?”
吳啟晨拱手:“陛下,復興一年,松江三梭布,一批五錢七分銀子,到了復興二年的時候價格已經漲到七錢三分。
大約上漲了四分之一的價格,經過分析主要原因是因為商會覺得內銷利潤不如外運,導致國內棉布供應稀缺導致漲價。
再加上去年大明大量的開工導致百姓收入普遍增長,對於棉布的需求也增大了。
統計部認為,棉布的漲價跟貨幣貶值關係不大,應該是因為內外價格差距過大引起的一種大明內部棉布價格回升。”
朱慈烺沉默的敲桌子,看向其他人:“保障大宗貨物和常用物資的價格穩定是維持幣值的重要手段。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咱們一樣一樣的看吧。
去年煤炭產量一直處在增長,但是中原地區糧食減產絕收,中原用煤量大增。
所以穩定煤價也是重要的一環,皇明煤業的管事出來說一下。”
皇明煤業管事站起來:“目前北直隸地區煤礦開採產量穩定,在山西又發現多處煤礦,所以山西、陝西和北直隸煤價沒有太大波動。
在中都省,隨著淮南淮北煤礦的開採,煤價也趨於穩定,河南煤價雖然微微上揚但是隨著平頂山和焦作等地的開採和擴產,價格應該很快會平抑下去。
江南地區雖然大礦不多,不過在福建和大琉球先後發現煤礦,加上北方煤炭南運,基本不缺少煤炭。
從全國來看煤價處在一個穩定的區域,價格波動不大。”
大明是不缺煤的,無論是以前還是後世,各種煤礦的開採,足以填補因為糧食絕收導致的秸稈缺少問題。
而煤炭產量,資料又比較大,也比較複雜,統計部去年的資料先是,大明全年煤碳產量估計有五千萬噸左右。
也就是說,大明百姓人均可以分到五六百斤煤。
雖然沒有後世動輒十幾億噸那麼誇張,但是這個產量也是後世很多國家即使機械開採也很難達到的數字。
這幾乎已經跟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的大英相當。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英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00年的1200萬噸,進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萬噸。
同樣,大英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