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七章 李善長死

這位勘和漢初蕭何比肩的大明第一功臣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往事對他來說只是一場chun夢,甘心或不甘心對他已經沒有了意義,他在等待重新投胎時的選擇,是重新輔佐一位開國君王,還是在青燈茅廬中讀書終老,為此他困惑了整整二十年,或者今天他將能找到答案。

這時,牢房外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先是二十幾名衣甲鮮明的‘大漢將軍’魚貫而入,緊接著是幾個手執長羽扇的太監和宮女,朱元璋在幾名貼身侍衛的嚴密保護下出現了,他犀利的目光越過木柵欄,落在蒼老而疲憊的李善長臉上,李善長眼中的渾濁也消失了,竟閃爍著奇異的光澤,就彷彿人臨死前的迴光返照一般。

兩人就這樣默默地對望著,忘記了君臣之禮,數十年的恩怨糾葛,彷彿這一刻同時回到了兩人的回憶之中。

元至正十四年,已經四十一歲的李善長躊躇滿志,在軍帳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年僅二十六歲,剛剛從軍一年的朱元璋。

“天下英雄豪傑無數,公何以獨重德裕?”

“天下豪傑雖多,但得江山者非將軍莫屬。”

......

“公何以教我?”

“昔漢高祖以亭長起家,兵不過百人,將不過三五,終披荊斬棘開創大漢四百年江山,何也?惟善用人耳,今將軍比高祖強盛多矣,我觀天下大勢,元失其鹿、漢人歸心,正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良機,望將軍胸懷萬里而豁達大度、納天下英才而知人善任、寬恕仁和而不嗜殺人,救天下民眾於水火,善長願跟隨將軍,早晚效犬馬之勞。”

“先生教誨德裕謹記於心,他日我若有成,當回報今日之言!”

......

數十年歲月漫漫,當他們今天最後一次相見時,當年的朱小將軍卻以屠刀來回報當年之言,命運之神在他古稀之年竟開了一個如此殘酷的玩笑。

朱元璋此時的心中也一樣的百感交集,這位他曾稱為朕之蕭何的大臣竟已變得如此老邁,他承認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他處理政務裁決如流,他使將吏帖服,使居民安堵;他調兵轉餉而無乏,他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這些赫赫功績他朱元璋都承認,為此自己也曾封他為開國六公之首,封他為大明第一任相國,賜他鐵卷,免其二死,自己已經做得仁至義盡了。

但是他李善長卻忘記了君臣之禮,他的功績卻不足以救贖他犯下的罪孽,他竟忘大明王朝是誰的江山,他竟敢以相國之職架空帝王之權,仗著他是開國第一功臣,仗著他是淮西集團領袖,飛揚跋扈,絲毫不把自己這個開國之帝放在眼中,甚至還逼他朱元璋任用他所指定胡惟庸為相,他的手伸得太長了,他離自己太近了,他的鼾聲太響,讓他朱元璋難以安睡,他其實早就該死了。

“臣李善長參見皇帝陛下!”李善長終於顫巍巍地跪下。

“朕來看看你,你還有什麼遺願嗎?”朱元璋連坐一下的耐心都沒有了。

‘遺願?’李善長苦笑一聲,事到如今,他還能有什麼遺願,朱元璋還會給自己什麼遺願。

“臣百死難贖其罪,懇求陛下賜臣全屍。”

朱元璋沉默了,良久,他輕輕嘆了一口氣,“你去吧!朕給你留一脈香火。”

言罷,朱元璋轉身而去。

..............

洪武二十三年春,太師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案,賜死,夷其三族,赦其長子駙馬李祺及臨安公主所出嫡二子李芳、李茂死罪,貶為庶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