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陽的嬴子嬰,安安穩穩過日子。
白天批閱奏章,處理政事。
晚上就和嬌妻恩恩愛愛。
子嬰早就計劃好,要進行一些改革,要把一些知識運用到這個時代,搞發明創造,促進生產力發展,儘可能讓秦國獲得更大的優勢。
不過,現在危險還沒有解除,還不是時候,必須等函谷關的聯軍退兵以後才能逐步開展。
三月初,尉繚向子嬰報告,新兵已操練完畢。
十七歲的新兵數量,共有八萬餘人。
子嬰和尉繚商量後決定,把其中二萬餘人部署在咸陽,剩餘六萬各調派一半,分別到函谷關和長城駐守,充實前線兵力。
那些十五六歲的新兵,則是返回家裡種地,準備春耕。
既要有男人從軍保衛國家,又還必須有男人耕種,兩者必須要兼顧。
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連十五六歲的男人也徵召入伍。
在河套的軍人和百姓,雖然已撤到長城以南。
秦軍仍然派出斥候,在河南地一帶巡視,觀察瞭解情況。
幾天後,子嬰接到斥候報告,在河南地發現了匈奴人。
果然,河套地區已經被匈奴佔領了。
如果沒有及時撤走,一萬多士兵和九萬多平民,都難以倖免。
有好幾萬士兵守衛長城防線,基本上不會問題了。
子嬰在咸陽時的工作,每天基本差不多,或是批閱奏章,或是跟臣子們商議處理政事,偶爾會視察一些地方。
這天,子嬰視察咸陽城內的兵器作坊。
尉繚的兒子尉羽,現官職為考工令,負責各種兵器生產。
大王視察作坊,尉羽陪同跟隨著。
每個作坊都有大工師,相當於兵工廠的廠長,下面有小工師,負責質量監督。
這個作坊的大工師名叫鍾衛,他是屬於官員級別,秩俸二百石。
大王前來,他自然要出來迎接。
尉羽道:“大王,此作坊有工匠510人,每日製作箭矢約一萬支。”
鍾衛道:“大王,微臣調派到此作坊任職以來,從未出現過問題。”
子嬰先向兩人瞭解這個作坊的基本情況。
尉羽和大工師詳細講解著。
有工匠510人,一天才生產一萬支箭,平均一天一天二十支,子嬰皺了一下眉頭。
鍾衛還算懂得察言觀色,見大王皺眉頭,忙說道:“大王,只要微臣在,此作坊製作的箭,絕不會出問題。”
子嬰道:“質量或許不會出問題,但工作效率也太低了!”
效率?質量?尉羽和鍾衛傻眼了,兩人是首次聽到效率、質量這兩個詞。
子嬰來自現代,雖學著要適應古代社會,但終究是從現代而來,說話的時候,偶爾會在不經意間冒出現代詞彙。
這時期的詞彙量比現代少得多,有時候表達出某些意思,需要現代的詞彙才更為貼切。
子嬰把效率、質量的含義講述一遍。
兩人點頭表示懂了,效率、質量這兩個詞的確精闢,佩服我王能發明出如此精闢之詞。
大王又發明了詞彙,尉羽沒有太驚訝,他已經從老爹的口中,知道大王發明出來的許多詞彙。
比如“河套”、“椅子”、“電燈泡”之類詞彙,他都已經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