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鑄鐵爐裡,全部都用煤炭作為燃料,試驗證明,比木炭更容易提升到理想的高溫。
鄒棠介紹說,目前,炒煉生鐵時控制含碳量還比較困難,提煉出來鋼含碳量忽高忽低。
鋼,是對含碳量質量百分比介於0.02%至2.11%之間的鐵碳合金的統稱。
為了保證其韌性和塑性,正常的鋼含碳量一般不超過1.7%。
鋼材又分為三種,分別是:
低碳鋼:碳含量一般低於0.25%
中碳鋼:碳含量一般為0.25%~0.60%
高碳鋼:碳含量一般高於0.60%
含碳量越高,鋼的硬度就越強,因為硬所以耐磨,能打造得越鋒利,但含碳量越高,鋼的堅韌度就越差,越容易折斷或者崩口。
含碳量越低,堅韌度就越好,但很難打磨得鋒利,就算磨鋒利了也很容易變鈍。
必須在堅韌度和鋒利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要含碳量達到多少才合理?這要看兵器用途。
如果硬物對硬物對砍(比如兵器對兵器)高碳鋼肯定比中碳鋼容易斷,如果是砍人、砍動物、木條、麻繩等,高碳鋼比中碳鋼鋒利。
古代冷兵器時代,兵器主要是殺人,交戰時可能會碰到兵器對砍。
根據這一原則,鋼材含碳量略高於高碳鋼臨界點的0.6%最為合理。
這時代由於技術限制,無法對材質進行化驗,無法檢測含碳量百分比多少。
只能是根據不斷試驗,根據試驗鑄造不同含碳量的鋼,再將其打造成兵器過程中,經驗豐富的工匠,就能感受到硬度和堅韌度的差別了。
打造成兵器後,再進行兵器進行砍不同物品,或者兵器對砍的試驗。
不斷透過試驗再得出結論,不同方法提煉出不同含碳量的鋼,每種方法離最終要求差距還有多大。
“大王,這裡有做好的劍。”
子嬰來到成品區,這裡有多個箱子,每個箱子裡面都裝著幾把劍。
鄒棠道:“大王,這幾種劍都沒達到要求。”
子嬰走到第一把箱子前,拿起一把劍。
這把劍看上去非常鋒利。
鄒棠介紹道:“大王,這把劍的含碳量非常高,用手掰都能掰斷。”
子嬰試著對劍身用力掰。
“蹦”的一聲,果然從中折斷了。
子嬰走到第二個箱子,也拿起一把劍。
這把劍看上去還算比較鋒利,
鄒棠道:“這把劍的含碳量太低,砍東西時容易捲刃,用力能折彎。”
子嬰再試著用力掰,果然將其掰彎了。
一連試過好幾種成品,都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鄒棠道:“大王,主要難點,還是含碳量不好控制,這還需花費不少時間,還需多次試驗,才能達到大王對鋼的要求。”
子嬰鼓勵道:“繼續努力,寡人等你的好訊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