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製作方法,是南北朝時期冶金專家綦毋懷文發明,用於製作宿鐵刀。
刀刃主要起刺殺、切割作用,這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必須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作為材料。
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大的熟鐵。
在製作兵器時將熟鐵和鋼巧妙結合起來,將二者恰到好處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既滿足了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節省大量鋼材,這種鑄造工藝,直到現代還在沿用。
這種原理,同樣適用於製作劍。
經過子嬰對鍊鋼技術理論指導,鄒棠在不斷的試驗中,摸索出了這種辦法。
本來,等掌握了炒鋼法後,子嬰再把灌鋼法的理論告之鄒棠,連同這種把熟鐵和鋼有效結合的方法告之。
沒想到,鄒棠自己琢磨出來了。
“鄒棠,你做得很好,立下大功,秩俸升為五百石。”
鄒棠跪下謝恩。
子嬰再問道:“如若按照炒鋼法制作鋼材,能否快速製作新式鋼製兵器?”
鄒棠搖搖頭,說道:“陛下,在鍊鋼時,的確能掌控好碳含量,只是太複雜費時,難以大量打造。只能少量打造,配備給精兵。”
在還沒有提問時,子嬰早就知道了這個答案。
在還沒有灌鋼法之前,的確可以透過炒鋼法和百鍊鋼打造出好兵器,但由於太過於複雜費時,成本很高。
在東漢末年,出現了最初級的灌鋼法,到了南北朝時,綦毋懷文對灌鋼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灌鋼法是以生鐵和熟鐵為原料,將它們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合煉而成鋼。
綦毋懷文製作宿鐵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鐵熔化,澆灌到熟鐵上,使碳滲入熟鐵,增加熟鐵的含碳量,然後分別用牲畜的尿和牲畜的脂肪淬火成鋼。
牲畜尿中含有鹽分,用於淬火比用水淬火冷卻快,淬火後的鋼質堅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時冷卻饅,因此鋼質柔韌。
經過這兩種淬火劑處理後,鋼質柔韌,刀刃剛柔兼得。
一旦成功掌握了灌鋼法,可根據不同兵種需要製作兵器,類似於唐刀,如果秦軍配備唐刀,將會在武器層面壓制對手。
鄒棠問道:“陛下, 不知要打造多少兵器?”
子嬰把提前寫好的灌鋼法技術理論遞給鄒棠。
鄒棠接過一看,再次驚駭了。
陛下提供炒鋼法,已經是驚為天人了。
現在,又再提供這種叫“灌鋼法”的鍊鋼之法,看起來比炒鋼法更好。
子嬰道:“目前所掌握的方法,打造五百把劍即可。把灌鋼法掌握好,再大規模打造兵器。鄒卿家,事成之後,會是更大的功勞。”
無比激動的鄒棠,表示會全力以赴。
冶煉技術進步需要較長時間,連弩製作就快得多。
前段時間,小連弩已研製出來了。
子嬰下令,大連弩和小連弩都進行批次生產,先生產若干數量,再在適當的時候配備給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