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說起來可能沒人信。
惠普生產72年計算器,完全是因為他們老闆和人開了玩笑,打了個賭才去研究的。
也就是那個賭約,讓惠普在72年只花了3個月時間,弄出來的第一款真正意義是的,帶液晶顯示器的手持計算器。
然後那年剩下的7個月裡,就賣出十萬臺售價395美金的計算器。
而且那款產品設計之初,是為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們用的。
並不是未來人們最熟悉的0個數字,加四個演算法鍵和等於號的那種計算器。
光按鈕就有60多個。
可僅僅是賣給科研機構,大學、還有其他研究人員,就賣了十萬臺。
也正是在計算器上大賺了好幾年的錢,才讓惠普會足夠的資金去研究電腦。
甚至要不是計算器的利潤支撐著,惠普當初好幾款產品的失敗,說不定早破產了。
這要是簡化成肯定會打敗專業計算器的普通版,一年能不能賣出百萬臺,只會被產量限制。
這比搶錢還賺錢,而是一定比先弄出電腦賺錢。
因為比起計算器,電腦在這年代的顧客群體,就和印表機一樣只有公司和各種機構才會用到。
而計算器的受眾就廣太多了。
非專業領域,歐美普通人的心算能力,因為教育和語言的天然原因普遍不好。
安妮讀的是最好的女校,而且已經讀到十二年級,可一問她25乘以50,她就會抓瞎。
然後拿出這年代專門用來計算的計算尺。
一種在計算器出現前,全歐美人只要有計算需要,都會買的一種帶遊標卡尺的專用計算尺。
既然電腦還是小眾,而且研發難度得以年計算。
李長亨當然會先選簡單,又及其有市場的計算器了。
公司成立後,有了計算器的收益,他再研究計算機的話。
不僅有足夠的錢用於研究,更不會讓人覺得太突兀。
畢竟,他再聰明,別人看他的時候也會有個最高期待值。
一個大學都沒想過的人,忽然弄出在這年代絕對算高科技的電腦出來。
而且,還能和市面上的同類產品拼技術。
這就有些超過人們對他的期望值,而顯得太妖孽了。
無數例子告訴他,人們會恐懼那些比自己厲害太多、太多的人。
然後妖魔化的傳言就會出現。
計算器就簡單很多了。
把外觀設計先註冊專利,剩下的就是聘請大學的教授,或者計算機系的博士、研究生之類的人,瞭解這年代的相關技術。
不用自己去深入研究,只需要知道先有的技術能不能生產出來。
大致的成本會是多少。
當然保密的重要性,不用別人提醒,李長亨從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放在首位。
5萬英鎊的贊助費用出去,他就以每個月5千英鎊的租金,獲得倫敦大學一座裝置齊全的實驗室的使用權。
然後比教授月薪高三倍的招募信,由倫敦大學一發到計算機系的教授、副教授們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