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孔老二和儒學是真真正正的徹底沒落了。不過,看到那塊牌子後,李長亨就知道自己肯定沒白來。
穿過第二道門,第一眼就見裡面的兩排年代久遠的柏樹,心裡瞬間就有一股蒼涼和跨越時空的感覺。
和接待自己一行人的管理單位的人握手、問好,李長亨很快就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的模式。
沒半個小時,就讓負責講解的一位大姐,大冬天的腦門都開始冒汗。
“阿亨”,阮梅拉了拉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巨大石碑的李長亨,
“你別每一塊石碑都看老半天好不好。照你這種考究的態度讓你一路看下去,別說一天了,一個星期都看不完。”李長亨回頭看了看負責講解的女老師,心裡就嘿嘿一笑。
這次來孔廟,除了讓葉證和張峰多瞭解天朝文化外,就因為此時的北驚孔廟被用來當做文物保管庫房。
很多外面根本看不到的東西,這裡面都能找到。而如何提高文物鑑賞能力,說白了就是多看,多琢磨。
看的真東西多了,再結合前人的經驗,時間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出,甚至感覺出東西的好壞。
加上他有過目不光的本事,在英格蘭的時候,雖然沒專門去學習,但也確實看過不少王室藝術品顧問推薦的,英文版老外對天朝的研究資料。
看的多了,和王室專家交流多了,不說是不是專家,但問一個僅僅是文物保管員的大姐,立馬就讓她十個問題頂多只能回答三、四個。
至於為什麼這麼做。無非就是想認識、認識這年頭,內地在古董鑑定和鑑賞方面的行家。
也好自己確認、分辨出英格蘭的專家,幫他從貴族或者法蘭西、西班牙的貴族後代手上拿到的好東西,到底是不是好定西。
當然,這玩意也是他自己刻意培養的愛好。否則錢太多,總不能一直放在銀行裡,更沒法一直把賺到的錢,不斷的避稅下去。
而按照此時的英格蘭、米國稅法,買賣文物就是個最安全、安穩的一種避稅渠道。
而且自己痴迷天朝文物的事,一旦傳出去。不管是天朝還是英格蘭、米國人,今後對他時不時就來天朝的事,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等次數多了,反而就不會在意了。說不定還能混個天朝和米國都認可的中間人身份。
當然,很多事他肯定不會參與,但有時候民間的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隱晦的意思。
所以李長亨對身邊的女講解員道歉後,問題沒那麼多,但也僅僅只是從一分鐘幾個,變成幾分鐘一個而已。
而且誰都能看出他此時嘴上雖然沒說,但心裡肯定很不爽。等冉新明見他看著一塊石刻字跡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的石碑,不斷髮出惋惜,甚至嘀咕著得如何修復,如何才能妥善保管的聲音後。
立馬知道這樣下去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