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別說摩根和一直不說話的洛克菲勒了,所有股東和管理層都覺得,這事真不是沒可能。
財團說白了就是利益聯合體,做的一切都是攝取利益。
受到地域限制最大的克利夫蘭企業家們,面對失去競爭力、不斷虧損的現實,和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局勢時。
別說和李長亨聯合了,只要能讓他們看到希望和金錢,主動讓出大額股份,甚至直接投降,賣掉公司的人,絕對不會是少數。
一旦讓李長亨整合了好幾家大企業,就是個新的財團雛形。
然後拉攏、聯合、入股當地的勢力,就是個新的克利夫蘭財團。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可能,想真的崛起,還得看李長亨到底能不能賺到錢。
可一想到,李長亨能在5年內,明面上的身價就超過35億美金。
還有,大家心裡都明白的,甚至早就不是秘密的,李長亨在海外和離岸島嶼,同樣有未知數量的財富。
頓時讓在場的人覺得,對別人來說是地獄級別的難題,但對亨利李來說,大概僅僅是困難級別的。
而且,真說起來,摩根是第一個不希望李長亨和克利夫蘭的勢力聯合的人。
因為一旦克利夫蘭擺脫了資金壓力,摩根就無法利用金融手段壓迫和吸血了。
波音的人看著摩根冷笑一聲,繼續說道,“而且隨著阿波羅計劃的結束,願意在航空領域投錢的,全米國也就亨利李一個人。
不管是我們玻音,還是通用、馬丁和康維爾公司,都不會放過與亨利李合作的機會。”
好幾個私人家族持有花旗股份的股東,在聽完玻音代表贊同的話後,很是無奈的搖搖頭。
就和泰勒,還有管理層一樣,玻音派來的股份投票人,看中花旗的利益的同時,更在乎自己或者說玻音的利益。
因為這和他們的收入有直接的關係。
而有這種想法的股東,可不僅僅只是玻音。
米國超大型集團,最喜歡做的就是不斷兼併與合併。
在沒足夠的錢兼併時,就只能股份互換的合併。
然後,總公司沒發佔據絕對股權時,又不得不下放子公司的管理權。
3個最近十年被合併過來的銀行股東,還有華爾街投資機構、實業企業。
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所代表的勢力的利益。
更是早已經想完全消除,有競爭關係的摩根、洛克菲勒,在花旗的影響力。
花旗在30年代,雖然明面上確實脫離了洛克菲勒,但只要人家手裡還有股份,就算不多,但影響力一直都在。
然後和國民銀行合併過程中,又讓摩根進入了董事會。
而花旗自己就是一個財團的情況下,當然不願意摩根和洛克菲勒掌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