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261 反覆割韭菜

隨後,李長亨開始解釋眾人剛剛看過的資料。

資料的內容不多,核心也只有一條。

面對米國對島國之間不斷創歷史新高的出口逆差,米國人其實早在70年代中旬,就已經開始運用過行政、立法、甚至脅迫島國簽訂某些對米國有利的協議,來打壓島國的出口。

可惜即便短時間內有效果,可不用兩三年, 局勢會再次回到島國用成本優勢,輕易打垮米國的企業。

甚至島國半導體行業,為了避開和米國在半導體協議上,必須釋放20%的市場給米國的公司,還有不準低價傾銷20美金以下儲存器的限制。

一邊把低端製造轉移到南高麗,用高麗公司的名義再次出口到米國。

一邊在自己國內投入大量資金,開始和米國的公司,競爭高階晶片領域的市場。

結果就是島國再次贏了不說, 還一下子從6層的市場佔有率,飆升到8成,甚至一度達到了9成。

打的因特爾、德州儀器、仙童等公司差點破產。

因特爾也因此不得不從80年代開始,正式放棄儲存器市場,把9成精力和資金放在CPU的研發上。

所以說,打壓、脅迫之類的手段根本沒用。

李長亨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加上他自己這麼多年的學習,很容易就發現想對付島國不斷升高的出口率,就必須用金融手段,拉高島國貨幣兌換美金的匯率。

道理很簡單,島國的制勝法寶一是研發,二是成本。

拼研發能力,島國其實根本競爭不過米國。

但米國此時的首要敵人是紅色北極熊,不得不把絕大部分的研發能力放在高尖端武器和前言科技領域上。

這就導致了實際應用領域上,是米國的各個私人企業,去和島國整個國家來競爭。

可以說,米國沒輸的一塌塗地,已經足夠厲害了。

所以才有了米國接連施壓, 最後還是壓不住島國。

既然這些手段都不行,那就人為的拉高島國貨幣的匯率。

幾年內把島國貨幣從240左右,拉高到120對一美金的話,島國人賬面財富確實增加了一倍。

但也會讓島國生產的產品,實際價格增加了一倍。

以前島國生產一輛車的成本是24萬島國幣,等於一千美金一輛。

可匯率拉高之後,就得一千多,甚至2千美金,立馬就讓島國產品在米國的競爭力變弱。

眾人稍微一想,就明白了李長亨的意思,而且幾個老狐狸還和李長亨想的一樣,可以趁著此時美金能換到更多島國幣的時候。

用美金做擔保,大肆從島國銀行貸款島國貨幣。

然後用這些錢投入到股市、房地產等容易炒起來的市場,一邊賺匯率的差額,一邊賺股市和地產炒起來之後的差額。

但李長亨的辦法更缺德,用高於島國銀行3f%、甚至5%的存款利息,大量吸引島國人在花旗、大摩、波士頓第一幗民銀行和拉德家族旗下的達拉斯第一幗民銀行存款。

銀行拿著這些錢,在島國的繁華地段大量買入寫字樓、高階住宅。

而這些優質產業不僅更容易被炒高價格,還很容易慢慢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