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絕大部分觀眾看完電影之後,都不敢相信這真是李長亨和安妮主演拍出來的。
倆人一點都不像菜鳥,反而讓人覺得表演的很是自然。
好在無論是觀眾和媒體,想到這個故事是兩人的親身經歷,仔細思索一遍後,又覺得只是演自己的話,要是再演不好,反而有些說不過去。
也說明兩人經過了8年的相戀,居然感情一如既往的穩定和熾烈。
這讓不少人大失所望,卻也讓更多的普通人欣喜不已,覺得自己還能相信愛情是真存在的。
而歐洲其他資本國家,加上南亞幾國加起來才3百多萬美金的票房,讓人意外的同時,又顯得這才算正常。
但李長亨和聯美的人並不擔心。
因為長線放映的原則,還有米國等已經上映的國家,觀眾和媒體對這部電影的態度,無不表明電影確實很不錯。
只要電影的好評一直都在,就算是人傳人的模式,也能慢慢的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
隨著海外票房資料,在各個主要資本國家的媒體之間傳播開來,本來人氣和關注度就很高的《羅馬假日》,就如潑了汽油的薪火一樣,變的更加火爆起來。
而且除了《鏡報》、《時聞早報》和米國這邊被李長亨掌握了7.5%股份的傳媒集團旗下各大媒體,在大量吹捧電影和安妮的演技外。
其他各國、各大媒體上,居然也出現了大量肯定電影質量,還有安妮和李長亨在電影裡的表現的誇獎。
唯一讓李長亨有些不爽的是,有不少影評人居然稱他在電影裡,就是安妮的陪襯。
在九成九的男觀眾眼裡,安妮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和五可或缺的那個。
李長亨仔細想想,心裡其實也覺得自己的角色,隨便換一個帥氣,高大的演員來演都行。
但把安妮換成其他女演員,或許演技會更好,但李長亨自己就覺得,那《羅馬假日》就失去了靈魂。
畢竟,先入為主的印象,有時候會讓人排斥其他任何選擇。
隨即,李長亨就打算主動挑起女觀眾的不滿。
不是李長亨自誇,被羅馬假日吸引進電影院的女觀眾,遠超以往任何一部電影。
而且至少8成全是因為想看他,而走進電影院。
既然這樣,李長亨哪裡會放過挑起話題的機會。
只要炒作李長亨和安妮誰更重要,誰對電影的貢獻越大,吸引更多女性觀眾走進電影院,票房肯定會漲一兩成。
畢竟女人去看電影,一般都會帶上男友,或者丈夫一起進電影院。
等李長亨吩咐米國、英格蘭、島國等地媒體,率先挑起女觀眾對媒體上,所謂李長亨只是陪襯的新聞的不滿。
票房果然如李長亨預想的一樣,出現明顯上漲的趨勢。
等米國的女拳團體加入,事情就有些脫離控制。
一開始只是李長亨的女粉絲,不滿男觀眾藉助媒體的手,打壓自己的偶像。
但女拳加入後,事情完全變樣。
反而更多人說安妮佔據主導,是女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