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長亨一開始並沒直接提5家公司合併案,除了擔心壟斷而無法被米國相關部門透過外。
還想著一旦倫道爾不同意,自己就主動接觸維婭慷姆,逼著傳媒集團董事會向倫道爾施壓,迫使他不得不同意。
而且,李長亨一想到那個被自己忽悠去騎士盾總部,接受DEA受訓的理查德威爾頓,心裡就有了個隱約計劃。
作為曼哈頓爆炸案中,救下至少上百人的英雄,理查德威爾頓身上的新聞雖然被李長亨一些列操作給壓了下去。
但用不了多久,等各家傳媒感覺到民眾對《羅馬假日》,爆炸案、6億美金債券等等新聞不感興趣時。
必然會有記者重新想起理查德威爾頓。
畢竟李長亨一開始都懷疑過理查德威爾頓,那麼外界肯定也會有人懷疑他。
甚至,這次爆炸案和奪回債券的過程中,表現的極其糟糕的FBI和紐約警方,為了面子和挽回形象,很可能已經在暗中調查理查德了。
李長亨之前調走理查德,為的是避免媒體和公眾的關注點被理查德搶走。
現在《羅馬假日》的票房大爆,不僅不用擔心理查德回紐約,甚至還可以利用某些為了新聞,什麼都不顧的記者和媒體在他身上潑髒水,來再次炒高這方面的話題。
一旦話題炒起來,李長亨最後以救世主,或者FBI幫兇的身份介入理查德的案子。
必然讓媒體和民眾,再次緊盯著李長亨的一舉一動,然後起了再次進入電影院,看一遍《羅馬假日》的念頭。
順帶著,要是那個曝光理查德有問題的記者是赫斯特的人,那麼還理查德清白時,赫斯特的信譽必然受到極大的影響。
市值也必然會下跌,倒逼董事會不得不捏著鼻子讓李長亨割肉。
當然,要是傳媒集團董事會認輸的時間過早,那李長亨也不介意真的毀了理查德。
而且,DEA邀請理查德受訓的邀請,掉過頭來就能形容成是為了穩住他,並且把他調離紐約,為執法機構暗中調查提供便利。
那種情況對李長亨有利,就決定了理查德是英雄還是幫兇。
至於良心,反正最先報道出來的是記者,而出賣訊息的是FBI或者紐約警察。
李長亨無非是冷眼旁觀,並沒站出來聲張正義而已。
想到這,在倫道爾強烈要求合併的事,先要考慮,並且拿到董事會投票,而帶著其他幾個臉上露出不滿情緒的股東離開後。
李長亨立馬就坐在沙發上思索著,誰來當爆料的記者,誰又當洩露訊息的執法人員。
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讓FBI背鍋。
畢竟這案子已經被FBI搶了過去,而且在米國常常背鍋的不是FBI,就是CIA。
這兩個機構在米國普通人心裡,名聲早已經臭大街,並且只要有負面新聞傳出來,普通人不管信不信,都願意先罵這兩個機構幾句再說。
要不然好萊塢電影裡,為什麼那麼多黑這兩個機構的情節?
實在是他們自己真的黑到洗不乾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