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次的投資中,李長亨不打算斤斤計較,反而決定拉大投資者的淨利潤比。
等黃金期貨一賣,扣除花旗的託管和交易的費用,投資者首先拿走52.5%的收益。
剩下的47.5的收益裡,一半歸基金管理層和員工,剩下的23.75%除去兩、三百萬美金的運營費。
其他的才是自己賺到的錢。
而且,為了和其他炒家搶黃金期貨,這次沒加槓桿,能賺2、3千萬美金,就已經是極限了。
至於不加槓桿就能先一步搶到貨的原因很簡單,槓桿交易時,期貨市場裡的交易機構,賺佣金的同時,很大程度上要擔負擔保人的角色。
萬一價格波動,清倉速度慢一步,投資者的擔保金不夠,交易機構是要承擔連帶責任的。
這也是很多金融機構,在股災時,明明自己只是負責買賣,最後一樣破產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個只管交易,零風險就有佣金拿,傻子都會選李長亨的資金先交易。
既然靠基金賺不到多少錢,李長亨肯定會選擇拉攏泰勒這些人,並且幫著花旗賺個幾千萬美金,來拉高花旗的股份。
同時,只要他幫股東賺到錢,接下來的計劃會更容易。
至於為什麼沒把除了摩根等7%,之前投了棄權票之外的93%股東,全拉進來的原因也很簡單。
除了親疏遠近之外,並不是每個股東都對他的計劃有用。
而且像退休、養老基金累的眾多小股東,一則洩密的機率太大。
二則,別看他們在花旗的股份少,但這些傢伙掌握的資金量,不是億來計算。
而是以10億來計算。
幾十億美金交給他操作,先不說一旦如此大數量的資金加入這遊戲,能不能買到那麼多的黃金。
除非有天大的好處,否則憑什麼幫他們賺錢?
幫花旗賺錢,拉高股價,就已經對得起他們支援自己入股的情分了。
而且李長亨相信,自己雖然有些過河拆橋的意思。
但換成他們,甚至泰勒等人處於同樣的位置時,百分百會和他有相同的想法。
再說,第一次就讓股東們全吃飽,今後還怎麼和他們談條件?
萬一第二次投資的收益比,沒這次高。
不用猜,李長亨就知道肯定會有人生出不滿情緒,甚至口出怨言。
所以說,想靠他李長亨賺錢沒問題,但你得對他有用,同時拿出相等的利益來交換。
“沒問題”,笑著對泰勒等人點點頭,思索幾秒嘴角一歪。
笑著道,“我手裡大概有3700萬美金,東南亞產油國,未來三個月後交付給島國的原油期貨。
我可以轉讓給你們,但我要求你們拿出一億美金,交給我操作。
三個月內這一億隻要沒虧損,如何買賣全由我說了算。
至於這一億美金能賺多少,就看你們所有人的關係網有多強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