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雛鳳清鳴 第一章 發解試

接著又道:開封府發解試人比較多,所以實行分甲制,首先便是考詩賦,考不過的後面就無需再考了。其後試經、策,採取逐場駁放的方式,考官會明確批寫黜落原因。

林近聞言問道:“其他諸路也是這個方法?”

傅宜修搖搖頭道:“現在只有開封府是這個方法。”

林近點點頭道:“瞭解大概流程就好,學生也只是去體會一下。”

林近暗道:“詩賦竟然是發解試的敲門磚,詩賦過不了後面也不用考了,而自己大概能靠抄詩過了第一關,至於後面自己也是無能為力了。”

趙禎既然安排林近參加發解試,連名擔保之類的事情也不用他自己操心了,只要到時去考試就行了。

到了發解試這日,林近帶著準備好的筆墨,以及一些點心就去了考場。

別的考生都是大包小包的,只有林近揹著一個包裹,拎著一床被子,包裹裡面還大多是吃食,完全不像是來考試的。

仁宗時開封府發解試是五十取一,而其他路則可能百中取一,或者更多,這也是普通百姓子弟的錄取機率。而士族子弟的錄取比例一般為五取一。

林近心道:“我雖是無意科舉但是既然來了,總要盡力而為,自己丟人無所謂,只是考的太差老師怕是沒臉見人了。”

進考場時檢查還是非常嚴格的,進了的門以後,考生就排起了幾個長隊,

考生依次被叫到房間裡,將包裹交給查驗官檢查,身上的衣服也要全部脫下來,仔細檢查過後,才再穿回去。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考生才全部檢查完畢進了考場。

開封府的貢院外面雖是很高大尚,但裡面卻很一般,每人一個小號房,一張不大的書桌和一個凳子外加一個木板床,再無其他。

一列列號房整齊排列,每兩列之間有約兩米寬的過道,每一條過道上有兩名巡考的號軍來回巡視,在這種情況下想作弊是很難的。

只因為開封府參舉的人太多,貢院比較緊張,考官們收回考生的答卷後會立即稽核,如果考卷被寫上一個“通”字便表示可以繼續下面的考試,如果是“否”字那就會被請出考場。

林近將被子和包裹放下,取出筆墨硯臺放到書桌上,便靜靜的等著考官發下試題。

一陣鑼聲響過之後,便有考官抱著試題挨個發起了考卷。

第一場“制舉試詩賦”很快便發了下來,只給兩個時辰的時間答題。

考題看著很簡單試詩三首,其一為,柳。其二為,竹。其三為,梅。

但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考的是格律詩,這就要求高了很多,並不是林近隨便抄幾首詩就可以過關的。

林近絞盡腦汁才寫出三首自己認為符合格律的詩,至於到底行不行的通他也不知道,心道:“都是後世很有名的詩人所寫,這都不過關自己也是沒辦法了。”

林近小心翼翼的將三首詩抄寫到紙上。

《詠柳》東君於此最鍾情,妝點村村入畫屏。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

這一首是南宋文人王十朋的詩

《竹枝詞》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幾沉吟。曄花溫玉朝朝態,翠壁丹楓夜夜心。

同樣也是南宋文人楊慎的詩

《早梅》無限含春意,朔風吹未開。不知殘雪裡,已有暗香來。

而寫梅的這首,林近抄的是清朝一位狀元寫的詩。

林近答完詩賦題,待墨跡乾透了,便舉了舉身邊的一塊牌子,巡考的官員見到就走了過來,詢問林近是否交卷。

林近等考官取走試卷,就將被褥鋪好躺在木板床上等考官的閱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