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的木匠拿著圖紙也走了,此時只剩下幾個鐵匠在此了。
鐵匠們見東家沒吩咐,有人開口問道:“東家,我們做什麼?”
林近想了想然後搖搖頭,“你們可以去休息一個時辰,等木匠做的差不多就會用到你們。”
林近本來打算讓他們分開製作不同的部位,最終再組合,不過他臨時改了主意,車架整個是木製的,那鐵匠只需要做一些小東西就可以了,所以林近
(本章未完,請翻頁)
打發他們去休息了。
他覺得車架車輪做好後,再做零散的小配件更合理一些。
鐵匠們離開了,林近又對著沈括三人說道:“來將齒輪配件抬到木匠車間,指揮他們要由你們負責。”
三人也知道製作車輪和車架,最好拿著實物比對著做更不容易出錯。
幾人來到木匠車間,只聽到刷刷的刨木聲。
沈括、韓公廉、劉永年三人每人拿著個軸承,時不時的比對一下,然後提個小小的建議。
林近則是坐在煤爐旁喝起了茶水,他相信自己圖紙畫的沒問題,有沈括他們在一旁把關做出來問題不大,自己只需要等待成果就可以了。
三輪車的前輪他並沒有想要製作車軸,他準備將兩個軸承密封到車輪裡,車軸仍然用此時馬車常用的青榆木做,雖沒有鐵製的車軸耐磨,只要經常上牛油保養的話用個幾年也是問題不大的。
後輪同樣用青榆木製作,但是要將小齒輪固定到車軸上,所以後軸要做的粗大一些,索性這些他都已考慮在內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多時辰後他終於起身走到木匠們做工的臺子旁邊。
古代製作馬車的木材南北略有差異,北方一般為榆木、棗木,槐木,南方多為柞木、水曲柳。大多都是用比較硬質木材。
輪子是榫卯結構的,有木釘固定,只要膠乾透了是很結實的。
因為是木製的,所以整輛車的骨架都設計的很粗大,只要不是超重太多,絕對不會壞。
林近滿意的點了點頭,微笑著對木匠們說道:“現在要用到鐵匠跟你們配合了。”
他話剛說完已經有人去請那些鐵匠了。
車輪需要鐵匠給包上鐵皮,這是個細緻活,而林近這三輪車,還需要腳蹬子,最好是用生鐵打造,另外一些小部件也選擇了鐵製的。
這輛車是沒有剎車的,腳蹬子會隨著輪子轉動,所以向前蹬是前行,向後蹬則是倒車。
腳蹬子做出來並不難,但要將它跟齒輪固定到一起,只有一個辦法,用鉚釘將兩者固定。
還好這對於鐵匠來說並不難,鐵匠們取了圖紙就去做了,又過去一個時辰,腳蹬子便做好了,是可以拆卸的,與後世的稍微有些區別。
腳蹬子的軸卻是鐵製的,同樣將兩個軸承鑲在木頭裡面密封起來,再安裝上帶著齒輪的鐵軸,最後固定上兩個腳踩的鐙子。
鐵匠將三個車輪鑲上鐵皮交還給了木匠。
木匠們按照沈括和韓公廉的指揮將車輪安裝了上去,林近的圖紙畫的很明白,按圖施工就可以了。
林近檢查了下後軸和齒輪的固定方式,看到用了很多個鐵鉚釘,隨後點了點頭,他覺得這樣已經很完美了。
車輪的固定方式還是用的木銷子,這讓林近很無奈,螺絲、螺母必須儘快解決才行。
這輛三輪車顯然無法與後世三輪車的精密程度相比,直到此時林近才感覺到,單單一個腳踏車所需要的配件就夠他忙許久了。
將三輪車完全做成鐵的,他需要製作出碗式軸承,各種大小的螺母、車架等,這些都非一日之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