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院,茶室內。
蘇良與包拯相對而坐。
包拯眼珠一瞪,鬍子一扯,白皙的臉上滿是驚詫。
“景明,你讓我自薦去做正旦使?你是不是瘋了?我最不能做的便是這種八面玲瓏之事!”
蘇良為包拯倒上茶,笑著說道:“敢問希仁兄,本次正旦使的職責是什麼?”
“賀正旦,兼察邊事。”包拯脫口而出。
蘇良搖了搖頭,看著包拯認真說道:“我認為是察邊事,兼賀正旦。”
包拯一愣,旋即明白了。
兩事一翻轉,意義完全不同。
賀正旦只是走形式,年年都是一個樣。
其實委派誰去都不會出大問題。
但若是勘察遼國軍情,包拯比其他人都要強上許多。
包拯在地方任上時,曾多次對朝廷禁軍的招募與訓練提出過看法,並有數項被採納。
他是真正懂軍事戰略的。
“敢問希仁兄,到了遼國,你會朝著遼主噴口水嗎?你會因某些事與遼臣爭論不休嗎?你會在某些重要場合做出失儀之事嗎?”
包拯連連搖頭。
他若為正旦使,那自然是不卑不亢。
遼主又不需要他進諫,他自不會朝著對方噴口水。
至於與遼臣爭論,只要不涉及侮辱大宋國威,他也不會主動尋麻煩。
包拯主打一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蘇良又說道:“希仁兄,你應知王拱辰、錢明逸、李定等人的性格。若他們為正旦使,一定能將慶賀正旦之事做得很漂亮。但讓他們勘察遼國軍情,恐怕他們根本不會盡力。”
包拯微微點頭。
作為正旦使,慶賀正旦無失禮儀,便算成功。
而若沒有勘察邊事,官家根本不會責罰。
做此事,全憑本心。
想到這裡,包拯頓時捋起青須,道:“此事捨我其誰,我這就去寫奏疏自薦!”
……
翌日。
包拯的自薦奏疏和蘇良二次舉薦包拯為正旦使的奏疏,幾乎同時送到趙禎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