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0114章:回河的誘惑,保守派蘇良和歐陽修

正月二十二日。

一篇長達三千字的《浚河故道疏》吸引了汴京城所有官員的注意。

浚,即疏通;河,即黃河。

呈遞此篇奏疏的官員是:以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大名府的賈昌朝。

賈昌朝稱,自景佑元年(1034年),黃河在澶州橫隆決口,向東北方向分流後,大有北流之勢。

河高於岸,河道淤塞,河患問題愈加嚴重。

他建議,塞橫隴、商胡二口,引水東流,恢復黃河京東故道,以此內固京都,外限夷狄。

他在《浚河故道疏》中道盡了黃河改道的好處。

黃河東流,可免於河北之地經常被淹沒、賦稅難收,生流民盜賊之患;可灌溉良田千萬畝,富京東之地;可形成巨大天塹,防遼兵南下,護衛汴京城……

一言以蔽之:回河故道,功在當今,利在後世。

與此同時。

真宗期間,一名叫做李垂的官員寫的一部水利著作《導河形勝書》,被很多官員翻了出來。

此書在數年前便預言——

大河北上,有入燕雲之勢,到時契丹人極有可能順黃河而下,直逼汴京城。

若解此困,須令大河東流。

而今,預言成真,大河真的北流了。

黃河重回故道,乃是一件極其消耗人力、財力的大工程。

但此刻的趙禎,雄心壯志,正是想著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時候。

趙禎對《浚河故道疏》的回河之策甚是讚賞,當即令驛兵將此疏傳向全宋的各個州府軍監。

意在聽一聽天下官員的意見。

與此同時。

汴京的官員們也開始紛紛上疏支援回河之策,稱此為抵禦遼國之良策。

而當蘇良看到這篇《浚河故道疏》後,不由得緊緊皺起了眉頭。

在他腦海裡浮現出四個字:三易回河。

大宋之所以被後世不喜。

除了靖康之恥外,還有一件事做的極度愚蠢,便是三易回河。

而今,正是第一次回河前夕。

在趙禎與官員們心裡,黃河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軍事天塹,抵禦遼兵;其次才是黃河對百姓生計的作用。

趙禎和官員們將黃河想的太簡單了!

暫且不論使得黃河東流要消耗多少財力、人力和時間。

即使將黃河水移入黃河故道,黃河依舊還會氾濫成災。

黃河水患的根本。

在於上中游的黃土泥沙過多,不斷衝擊,導致下游處泥沙堆積,河床過高,成為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