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
臺諫官從不以言獲罪。
若貶出,須明示降黜理由。
高若訥與歐陽修二人在朝堂互罵,也不過各罰了半年薪俸,並未有其他懲處。
但此事過後,高若訥的名宣告顯更臭了。
當朝還從未有一名官員,令其他官員皆避而遠之。
但高若訥依然我行我素,覺得自己乃是在踐行臺諫官之責,沒有任何錯漏之處。
……
七月二十日。
中書出具了各府各州刊印府報州報的執行細則。
其中,涉及百姓家傳之謎、家族秘方的內容,朝廷皆不強求。
願意捐獻者,由三司估價,朝廷予以金錢獎勵,州衙前張榜表彰。
且捐贈給朝廷的秘方,每次刊印都將附捐獻者之名。
與此同時。
王安石與司馬光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分享了出來。
此法引得很多書坊掌櫃都甚是激動,特別是那些製作小報的掌櫃。
蘇良也有幸看到了原始版的《活字印刷術》。
以前,他一直很詫異。
《活字印刷術》明明在此時已經有人使用,為何歷經數百年都沒有得到大範圍普及。
在看過畢昇所言的優勢劣勢後,蘇良全明白了。
與雕版印刷相比。
活字印刷,靈活方便,印製速度快。
但因是活字排印,版式難緊,在印刷過程中極易造成活字脫落、打橫、倒置等情況。
此外,因為活字都是單獨活字,純手工刻制,遠不如雕版印刷那樣寫稿上版工整,字型大小、粗細容易不一致。
還有就是在著墨上,會出現墨色濃淡不均勻的情況。
大宋文人及藏書者向來都將書籍視為傳家的藝術品。
一旦有瑕疵,其藝術價值將會驟減。
故而。
活字印刷術乃是因技術不達標,難以符合大宋文人的審美,再加上印製大部頭書籍所消耗的活字太多,所以一直難以取代雕版印刷,被大眾普及推廣。
不過,印製報紙,活字印刷則是利器。
報紙講究的是時效,是內容,是便捷,審美則完全被無視,其與活字印刷乃是絕配。
而此刻。
十六歲的沈括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記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他喜歡抄書,更喜歡記錄一些雜科內容。
比如:象數、技藝、器皿、異事、神奇、藥議、方誌、卜算、藝文等。
沈括希望能將這些有趣且實用的事物記錄下來,編纂成書,讓很多人看到。
緊接著。
開封府也開始為開封府府報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