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晚。
蘇良留宿驛站,便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信。
一方面告知“返鄉老兵組建殺蕃社”的情況;另一方面告知自己將在五日後,抵達慶州。
慶曆二年,蘇良在汴京參加省試時,范仲淹在西北;慶曆三年到四年,范仲淹做副相時,蘇良又在地方任職。
自蘇良擔任監察御史後,他與范仲淹信件往來不下百封,然而卻一直未曾謀面。
蘇良對這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計程車大夫官員典範,景仰久矣。
……
四月二十七日,夜。
蘇良距離慶州州城還有近六十里路,預計明日下午便能抵達。
而這時。
他又得到了殺蕃社的一個訊息。
這群老兵根本不是秦鳳路駐軍都頭齊飛所稱的“上千人”。
而是已經集聚了近五千人。
並且他們還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命換命,殺蕃賊!
這個口號令蘇良寒毛豎起。
他也能理解這群老兵的心情,他們大多都是因家人被西夏兵所害才選擇當兵,希望有朝一日能報仇雪恨。
而只要留在軍營中,他們便有上陣殺敵的機會。
但隨著裁兵令的執行,這些年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的信念轟然倒塌。
他們在軍營多年,早已遠離了柴米油鹽、耕種劈柴的尋常日子,再加上沒有了家人。
生活便再無掛念。
他們便想著以命換命,報仇雪恨。
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蘇良對這些老兵是發自內心的敬佩,但又不想讓他們壞了大局,白白犧牲。
此次西北裁兵若安置不好這些人,那將是巨大的隱患。
……
四月二十八日,午後。
蘇良一行終於來到了慶州城。
蘇良剛到城門便聽到了城內小販的吆喝聲,甚至還聞到一股濃郁的烤羊味道,肚子不由得都有些餓了。
他剛進城內。
一名身穿青衫,年約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便走到馬車前。
其拱手道:“車內可是蘇御史?”
蘇良掀開門簾,疑惑道:“正是蘇良,公子是?”
“純仁奉家父之命,特來迎接蘇先生!”青年再次拱手。
“原來是堯夫,客氣,客氣了!”蘇良笑著說道,連忙從馬車內走了出來。